糖尿病人的护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持续高血糖,常常引发各类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是人体健康的一大克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呈逐年增高的态势。
对糖尿病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将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
要想避免患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发现这些症状后,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一、糖尿病早期的典型症状: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典型的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
吃得多:饭量比以前增大,天天不干活仍然不到时间就赶到肚子饿,有时候即使吃撑了肚子还是感觉没吃饱。
喝得多:总是感觉口干,舌头发粘,不断地喝很多水,甚至有时候喝得肚子都涨了仍感到口渴。
尿得多:白天、夜间小便次数和尿量都增多,特别是夜间尿多。
体重减少:体重一再下降,身体消瘦。
糖尿病专家统计数据发现,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高达2%,且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高达4000万人次,并且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迅速扩增。
如果不及时发现糖尿病进行治疗,后期可能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威胁生命。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是怎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感觉疲劳,全身没劲,特别是双腿酸软发沉,老想躺着,血压高、尿液发白。
2、发生原因不明的手足麻木、发抖,小腿会疼痛、抽筋。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突然看东西模糊且原因不明。
4、皮肤经常生疖长疮,常化脓,伤口不容易长好,出现脚趾头腐烂坏死等。
5、饭后2—3小时或午饭前及晚饭前常发生心慌、多汗、头晕、饥饿等。
6、女性反复发生尿道感染,外阴经常瘙痒。
7、男性出现阳痿。
8、饥饿和多食。
9、体癣、股癣若是出现以上症状,要引起重视,到医院检查一下,以免忽视患糖尿病。
糖尿病症状大全:本病以口渴多饮、多食而消瘦、多尿,或尿混浊为特征。
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的范围。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类证型。
①肺热津伤证(上消)以口渴多饮、咽干舌燥为主。
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清肺润燥。
②胃燥阴伤证(中消)以多食易饥,大便干燥为主。
口渴多饮。
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小便频多,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宜清胃养阴。
③肾虚精亏证(下消)以尿频量多,手足心热为主。
尿如脂膏,头晕腰酸,口干喜饮,舌红,脉沉细而数。
治宜滋阴补肾。
④口渴,多饮,多尿和多食,吃得多但身体反而消瘦;皮肤易长疖或痈,特别在天冷时也长;妇女有外阴搔痒,老年人皮肤搔痒;妇女在怀孕过程中曾出现过糖尿,或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生出时特别大;中老年人在餐后3小时后出现心慌、微汗和饥饿感;手术或外伤后曾出现过糖尿。
发现上述症状,就应到医院去检查。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简单的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OGTT试验:又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
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OGTT试验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仍未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这些患者称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相应的就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也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 6.2~7.0之间。
IGT和IFG可以说是一种正常人向糖尿病的过度状态,这部分人虽然现在还不是糖尿病,但是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非常高,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据有关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者将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此外IGT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三、护理常规:(一)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
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入院,由于情绪不佳,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其表现为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等,有些患者很难接受这一事实,这时应让患者进入角色,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过程,鼓励患者表达他所承受疾病的感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注意礼貌性用语,老人需要关心、尊重,所以护士在进行各项处置操作过程中,要多关心、多体贴、尊重老年人,让他们知道,本病虽尚不能根治,但合理控制饮食,适当的体育运动,科学的应用药物,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发生。
治疗开始后,患者很注意自己的病情变化,对其现有的症状改善,有关项目的检查结果不理想时,就担心疾病是否会好转,心理负担较重,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痛苦、忧郁。
此时护士要用所掌握的知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客观实际地给患者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因此它的治疗是长期的。
既来之,则安之。
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
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过多方治疗,对自己的疾病,常用药物情况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用药,或私自停用、加用药物,有的患者听取他人的服药经验,生搬硬套地仿效,忽视了自己的体质及疾病,与他人的差异,甚至偏信验方、秘方,只要涉及医治本病就背着医生,偷偷试用,护士应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指导患者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决患者的思想问题。
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病情趋于稳定,血糖、尿糖及并发症得到较好的控制,医生同意出院前,护士应帮助患者学会身心两方面自我管理,让患者认识到适当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测尿糖、血糖的方法及正确使用家用血糖仪的方法,保持皮肤清洁,适当的护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准确的用药剂量,了解所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
现代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血糖增高,促使病情加重,所以护士要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注意休息,合理搭配饮食,注意饮食的营养,这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糖尿患者,战胜疾病,快乐幸福地生活。
(二)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糠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体质弱,抵抗力差,极易合并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
一旦感染,不仅难治,而且还会使糖尿病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人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澡、勤换衣,注意口腔卫生。
尤其是女性患者,要经常保持外阴清洁。
(三)保持规律的生活,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患者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力所能及的有氧运动,即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过快、呼吸平缓的一般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自行车、慢跑、跳绳、爬楼梯、游泳、跳舞、健美操做糖尿病养生功等。
但应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天定时、定量,避免过度疲乏。
有严重心、脑、肾及眼病变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
运动时间宜在餐后半至1小时左右,不宜空腹过多运动。
此外,运动时尤其外出运动时应随身带加餐食物,以预防低血糖反应。
家务劳动能替代锻炼吗?家务劳动比较繁杂,容易使人感觉劳累,但运动量却不一定够。
一般而言,家务劳动不能完全代替体育活动,糖尿病患者应安排出单独的时间进行锻炼。
但要提醒注意的是:在病情控制很差时,患者应避免体育活动。
糖尿病病人应该怎样运动:糖尿病患者应该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并把运动作为一种疗法。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动的“度”:糖尿病患者毕竟有别于健康人,参加运动时必须注意掌握好分寸。
患者每日或每周定时进行数次锻炼,每次以持续20~40分钟为宜,这样才能使运动治疗达到“火候”。
生理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运动最初的5~10分钟,达不到降血糖的目的;运动时间20~30分钟,降血糖的作用最佳;运动时间超过40分钟,虽然血糖可以降低,但血中脂肪浓度增加,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运动时应以不出现心悸、气息急促为度。
2.运动的节奏: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在运动前要做简单的热身运动,逐渐加大运动量,使心肺功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运动快结束时,至少要有5分钟的减速调整。
3.运动的时机:有人担心,运动时机掌握不当会诱发低血糖,实际上这不应成为糖尿病患者参加运动的障碍。
但患者在锻炼时应注意时机,如不要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发挥最大效应时做运动。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患者在运动时,身上可备几块糖果或饼干,以备应急。
4.运动的禁忌:必须指出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之前,不要进行体育锻炼;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禁忌运动锻炼,但也以一般的步行锻炼为安全;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有心、肝、肾、肺功能不全或急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运动当属禁忌之列。
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许多人并发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在开始运动时要本着量力而行,适宜勿过的原则,绝不能运动过度。
较为理想的做法是,明确糖尿病后,在开始正规运动前,应该做次全面的体检,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取得医生指导下,开展运动。
(四)给予高纤维的缓慢性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宜少量多餐,建立规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吸烟、不饮酒、少吃食盐和富含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热量的食物。
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不足,不能将摄入的食物充分利用,当饮食过量时不仅血糖升高从尿中排出,更重要的是加重了功能已经低下的胰岛负担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无论哪种类型及程度的患者都应坚持饮食控制,它是糖尿病的最基础治疗。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多饮、多食、多尿。
因为失水多,病人经常感到口渴。
由于体内糖的大量丧失,所以常有饥饿感,胃口特别好,多有贪吃的习惯。
患病初期,患者大都肥胖,后因糖的大量排出,体内蛋白质和脂肪也多转化为糖而随之耗失,病人的身体随之逐渐消瘦。
饮食调节是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的基础,轻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仅需将饮食控制好,病情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不需使用药物也能慢慢痊愈。
关键是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应忌糖,限制主粮的摄入,骤减主粮的办法可使胰岛细胞的负担及时减轻,较快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