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

创新思维与方法学习报告摘要:当前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说明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普及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学习,对创新思维概念、创新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国内外创新方法的研究工作相关文献进行学习,了解创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最后提出学习本课程后的感想。

关键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法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ethodology Learning Report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e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ourse of study,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methods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We will study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he research work on innovation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underst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rend of innovation method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learning this course.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methods; innovative techniques0引言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新年贺词上说:“要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前总理温家宝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再创新能力。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重要责任。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这些重要讲话中可见创新创业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两位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解,我对创新思维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本课程与我们研究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1对创新思维的认识1.1 创新的概念和特性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人类社会摒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成果成功实施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

构成创新的基本要素:人、新成果、实施过程和更高效益。

创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制将创新行为分为四大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1.2 创新与其它概念的关系(1)创造:创造与创新的内涵差别不太大,两者都具有首创性特征,但两者的首创性特征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创造是指新构思新观念的产生,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着重于一个具体的结果。

创新的首创性不仅都有“无中生有”,但更多的是指“推陈出新”。

(2)发现:在《新华字典》中,发现被解释为“经过探索研究找出以前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

它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新进展、获得了新知识。

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科学发现不完全等同于“看见”或“找到”某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事实或现象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解释。

(3)发明:发明是指获得人为性的创造成果。

发明成果并非天然存在,而是有人在发现的基础上进一部按照一定的目的去调整和改变对象以获得新事物、新状况或新结果。

如瓦特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

单纯的发明创造不能称之为创新,因为发明创造是指研究活动本身或它的直接结果,发明家上成功地开发才可以称为创新。

1.3 创新的基本原理(1)创新第一原理:创新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与生俱来。

如斯佩里的脑部功能定位说。

(2)创新第二原理: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

(3)创新第三原理: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潜力巨大。

1.4 对创新思维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对创新思维本质和形成机理的研究。

余东华(2002)认为创新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采取对创新思维及其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

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

张晓芒(2006)认为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智力品质,在其创新性地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有自觉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这种作用体现在创新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了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在确定性与灵活性、线性与非线性、有限与无限、规范性与非规范性、严密与松散等上的互动,使得任何创新性的思维成果都既是新颖独特的,同时也是逻辑有效的。

伍硕等(2012)从耗散结构理论创立的过程和思维路径,揭示创新思维形成的机理。

大脑思维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大脑思维系统必须远离平衡状态;非线性作用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内因即内在根据;随机涨落是创新思维形成的直接诱因。

2 创新方法创新方法,美国称为创造力工程,日本称为创造工程或发明技法,俄罗斯称为创造力技术或专家技术,我国还称之为创新技法或创造技法,它是人们通过研究有关创造发明的过程,总结、提炼出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总称。

创新方法主要基于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的研究,本质特征就是开拓性和创新性,也具有可操作性、可思维性、技巧性、探索性和独创性等基本特点。

由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创新方法的理论体系至今还不够成熟。

2.1 国内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

1983年6月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幕,是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创新方法发展的里程碑。

1983年,我国创造学者许国泰经8年摸索与尝试,首创了信息交合法,又称“魔球”理论。

1990年10月,宋文奎在由中国发明协会召开的“开发创造力,促进发明活动”研讨会上发表了两种新的创新方法,即扩、缩笔记目录分类法(SON方法)和可变多维形态属性列举法。

1991年,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路小学一起提出了和田十二法。

这些创新方法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创新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创新方法研究的焦点转到创新方法分类研究方面。

胡伦贵等在《人的终极能量开发》一书中,按创新思维方式,把创新思维方法归纳为三类,即发散思维法、聚合思维法和想象思维法;刘仲林在其著作《美与创造》中把创新方法划分为“四大家族”,即联想系列方法、类比系列方法、组合系列方法和臻美系列方法;庄寿强按照创新原理,将通用的创新方法分为问题引导型、矛盾转化型、系统分析型、系统综合型、交流激励型和最优选择型;刘国新将技术创新方法归纳为基于创造学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产品和技术管理的技术创新方法和基于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方法刘永谋提出创新方法研究的“助发现的方法论”,认为助发现的创新方法可以从正面、反面和综合研究3个方向推进,包括创新心理、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等非逻辑的异质性研究。

可以看到国内在创新方法的分类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有的学者从创新思层面对创新方法进行分类,有的学者从创新方法应用过程进行分类,有的学者从问题解决步骤对创新方法进行分类。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研究的逐步重视,国内已经成立了一批创新方法研究机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也成倍增加,创新方法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起来。

2.2 国外相关研究段倩倩,侯光明(2012)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来加以演进:一是对创新方法的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二是对创新方法在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加以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开始了对创新方法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发明出来大量的创新方法用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数量多达数百种。

其中最著名的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创新方法之一就是奥斯本发明的“智力激励法”(又译作头脑风暴法)。

这是一种通过召开群体讨论会议来达到在限定时间的交流中产生新的创意的方法。

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惊人效果,据有关资料统计,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创意数目要比个人提案多70%。

继奥斯本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为了改变智力激励法存在的“从众心理”和“屈服权威心理”等缺陷,一些学者发明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反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卡片整理法等等,使创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20世纪50-80年代以后,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进入系统化研究阶段,已经从以前的基于创意和灵感的偶然激发转变为系统地研究创新规律。

此时的创新方法更加复杂,更加科学化。

这一阶段的创新方法以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出现为标志。

TRIZ理论认为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

该理论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 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类似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还包括公理化设计理论、技术路线图理论等。

国外学者对于新方法在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的研究也起步较早,关于创新过程,尤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创意的产生过程,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而被许多学者加以研究。

普遍的观点是,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来说,创新都意味着一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新产品(例如如何生产富有创意的产品)、创新特质(例如研究天才身上所特有的创新才能)、创新过程(例如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提高创新水平)。

其中创新过程是创新活动的最关键的要素,同时也是有别于“天才”的普通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各样的关于创新过程的模型被许多学者提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