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八章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八章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八章急性传染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一、传染病的特点(复习)二、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小儿时期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传染病发病率较成人高,且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复杂多变、容易发生并发症。

所以,对小儿传染病的护理,除执行儿科的一般护理要求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建立预诊制度儿童时期传染病多,门诊的预诊制度能及早发现传染病患儿,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患儿预诊后需按不同传染病的病种分别在指定的诊室进行诊治。

诊室内应有洗手、空气消毒设备。

传染病门诊应有单独的治疗室、药房、化验室、留观室、厕所等。

患儿诊治完毕后,由指定出口离院或人院。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各种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将传染病患儿隔置于特定场所,使其和其它患儿及健康人分开,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清除或杀灭人体表面及其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包括对工作人员的手、病人的排泄物、生活用具及医用器械进行消毒处置,切断传播途径。

并严格按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3、报告疫情护理人员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之一。

发现传染病后应及时填写“疫情报告卡”,并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进行疫源地消毒,防止传染病的播散。

4、密切观察病情急性传染病的病情进展快、变化多,特别是婴幼儿不会述说,护理人员应掌握小儿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及时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服药反应、治疗效果、特殊检查后的情况等。

正确作出护理诊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

5、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小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患急性传染病后更是如此,需要切实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1.休息可减少机体消耗,减轻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传染病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方可逐渐起床活动。

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光线充足。

2.饮食传染病患儿多有高热、新陈代谢旺盛而食欲减退,故饮食调配十分重要。

可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按病情要求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或普食,做到少量多餐,尽可能保证热量的摄人。

鼓励患儿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

昏迷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3.做好皮肤粘膜的护理,防止口腔炎和褥疮的发生。

6、对症护理许多传染病伴有皮疹,皮疹的性质、出疹时间、部位及出疹顺序对临床诊断有很大帮助,应加强对皮疹的观察和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防抓伤继发感染。

皮疹搔痒时可涂5%碳酸氢钠溶液。

患急性传染病时,常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高热增加氧耗量,还可使患儿产生抽搐,因而作好高热护理极为重要。

高热时应及时采取适当降温措施,高热伴循环不良时,禁用冰水擦浴或醇浴,以免加重循环障碍,出现虚脱。

降温伴大汗亦应注意防止虚脱的发生。

神志改变可表示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应区别引起神志改变的不同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如降温、止痉、使用脱水剂、吸痰、给氧等。

7、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8、心理护理做好传染病患儿的心理护理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任务。

传染病患儿住院常需要单独隔离,更易产生孤独、紧张、恐惧心理,患儿常表现出大哭大闹、拒食、抗拒治疗甚至逃跑等。

患儿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促使病情加重。

护理人员对此应倍加关注,耐心劝导患儿安心休息、配合治疗。

对恢复期患儿应认真安排好教养活动,如游戏、保健操、看电视、复习功课等。

鼓励患儿适量活动,保持良好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9、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搞好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针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通过个别交谈、墙报、宣传画等方式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

提高他们的卫生科普知识水平,使其认真配合好医院的隔离消毒工作,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第二节麻疹*概念: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麻疹传染性极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发病,病死儿童达140万之多,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预防其流行。

该病已被国际消灭疾病特别工作组(ITFDE)列入全球性可能消灭的8种传染病之一,我国总发病率低于0.01%。

#[病因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属粘液病毒,直径约140nm,圆颗粒状,中心为核糖核酸,外有脂蛋白包膜。

近年来发现该病毒有变异,其抗原非单一而稳定,经分子生物学研究,病毒株可分为4群,抗原可分为3种。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能力不强,低温下可生存较久,0℃时约为1月。

不耐热,55℃15分钟即被破坏,含病毒的飞沫在室内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2小时,在流通空气中或日光下半小时失去活力,对一般消毒剂敏感,所以麻疹疫苗需低温保存。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和附近的淋巴结,在其内繁殖并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后被送到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器官,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而出现广泛的病变。

病毒血症持续到出疹后第2日,以后渐愈。

皮疹是由麻疹病毒致敏了的T淋巴细胞与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作用时,产生迟发性的变态反应,使受染细胞坏死、单核细胞浸润和血管炎样病变。

由于表皮细胞坏死、变性引起脱屑。

由于崩解的红细胞及血浆渗出血管外,使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

麻疹粘膜斑与皮疹病变相同。

麻疹的病理特征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并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其细胞大小不一,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

病毒藉飞沫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少见。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

该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但病后能获持久免疫。

由于母体抗体能经胎盘传给胎儿,因而麻疹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自麻疹疫苗普遍接种以来,发病的周期性消失,发病年龄后移,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育龄妇女患麻疹增多,并将可能导致先天麻疹和新生儿麻疹发病率上升。

*[临床表现]潜伏期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病程分3期:1.前驱期一般3—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

此期患儿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伴头痛、咳嗽、喷嚏、流泪、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或呈浆液脓性分泌物)、咽部充血。

此期尤以眼部症状突出,并可在下睑边缘见到一条明显充血红线(Stimson 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另外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可出现0.5~lmm大小的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有红晕,出疹1—2天逐渐消失。

同时常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2.出疹期一般3~5天。

当呼吸道症状及体温达高峰时患儿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2~3天渐延及面、颈、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

始为淡红色的斑丘疹,压之褪色,直径约2~4mm,散在分布,皮疹痒,疹间皮肤正常。

病情严重时皮疹常融合,呈暗红色,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剧,可因高热引起谵妄、嗜睡,可发生腹痛、腹泻和呕吐,可伴有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同时咳嗽也加剧,肺部可闻湿啰音,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

3.恢复期一般3~5天。

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同时有米糠样脱屑及褐色色素沉着,经l~2周消退。

此期体温下降,全身情况好转。

少数病人,病程呈非典型经过。

体内尚有一定免疫力者呈轻型麻疹,症状轻,常无粘膜斑,皮疹稀而色淡,疹退后无脱屑和色素沉着,无并发症,此种情况多见于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的患儿。

体弱、有严重继发感染者呈重型麻疹,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此外,注射过减毒活疫苗的患儿还可出现无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的无疹型麻疹。

在麻疹病程中患儿可并发肺炎、中耳炎、喉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脑炎、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等,并可使原有的结核病恶化。

麻疹患儿,应注意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鉴别(表17—1)。

[实验室检查]取患儿鼻、咽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如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脱落的细胞中可见麻疹病毒,有早期诊断价值。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在出疹1—2天即可出现,第7~8天达高峰,随后下降,故单份血清即可确诊。

[治疗要点]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宜采取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及并发症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的需求量加大,WHO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地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1岁的患儿每日给10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者,1~4周后应重复。

[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病毒感染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高热消耗增多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5.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

*[护理措施]1.维持正常体温(1)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止。

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避免患儿直接吹风以防受凉),保持室温于18℃~22℃,湿度50%~60%。

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2)监测体温,观察热型。

高热时可予物理降温,如减少盖被、温水擦浴等,慎用退热剂,忌用醇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保持皮肤粘膜的完整性(1)加强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一次(忌用肥皂),腹泻患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

及时评估透疹情况,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须防烫伤),以促进血循环,使皮疹出齐、出透,平稳度过出疹期。

(2)加强五官的护理:室内光线宜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动作应轻柔,防眼损伤),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

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

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口腔护理,多喂白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含漱。

3.保证营养的供给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

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

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指导家长作好饮食护理,无需忌口。

4.注意病情的观察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

出疹期如透疹不畅、疹色暗紫、持续高烧、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啰音增多,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尚可致心力衰竭;患儿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为并发喉炎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

病期还可导致原有结核病的恶化。

如出现上述表现应予以相应护理。

5.预防感染的传播麻疹是可以预防的,为控制其流行,应加强社区人群的健康宣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