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皮疹陆续分批出现:病后3~5天内,瘙痒感较 肿。 皮疹脱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黏膜皮疹:口腔、结膜、生殖器等处, 浅溃疡。 水痘皮疹的特征: (1)部位:躯干部→面部→四肢,呈向 心性分布。 (2)皮疹演变过程:快慢不一,故同一 时间内可见上述形态皮疹同时存在。
2. 重型水痘 发生条件: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病;免 疫功能受损病儿。 表现:高热,出疹1周后体温40~410c,全 身中毒症状.皮疹融合,形成大疱型疱疹, 或出血性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常伴有血小 板减少而发生爆发性紫癜。



(3)对哭闹、不合作的患儿,指导家长耐 心劝导,为患儿安排游戏活动,如看电视、 画报、玩喜欢的玩具等,鼓励患儿适量活 动,保持良好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4)向家长及社区群众介绍预防麻疹的措 施,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麻 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易感患儿去公共场所。 托幼机构应加强晨间检查,8个月以上未患 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减毒或疫苗。
诊断
典型的水痘皮疹 病毒分离:阳性率不高 外周血检查抗原、抗体:目前临床广泛应用, 方法敏感、可靠
鉴别诊断
丘疹性寻麻疹 有疱疹性皮肤损害的疾病 肠道病毒和金黄色葡头球菌感染 虫咬性皮疹 药物过敏 接触性皮炎
治疗要点
抗病毒治疗:病毒唑、阿昔络韦等,对免疫功能 受损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应及早将糖 皮质激素减至生理量并尽快停药并使用抗病毒药 物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小剂量药物降温、烦躁时 用苯巴比妥等镇静剂、继发感染时用抗菌素治疗。 丙种球蛋白等。
护理诊断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呼吸道及疱液排出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水痘病毒感染 导致皮损有关。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护理措施
皮肤护理: 温度适宜,衣服宽大柔软、被褥清洁,手 和指甲清洁,局部涂0.25%冰片炉甘石洗剂, 疱疹溃破涂1%甲紫或抗菌素,局部用药或 口服。 降低体温: 中低度发热,不必降温,多饮水。 病情观察: 一般过程顺利,偶可发生播散性水痘,并 发肺炎、心肌炎。 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建立预诊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疫情报告 密切观察病情 促进休息和营养 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心理护理 健康宣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一、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 鼻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又称 柯氏斑)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的临 床表现。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
避免接触孕妇和身体太弱的人。 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可口服清热解毒的 中药如板兰根冲剂;禁用激素,如水痘前已长期 使用激素的患儿,应尽快减为生理剂量或停止使 用,待水痘愈合后再恢复原剂量;病情严重者可 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治疗。 患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多喝水,吃容易消化的 食物,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但不宜洗浴, 由于皮肤瘙痒,为防止小儿抓破疱疹引起继细菌 感染和瘢痕,应剪短指甲,可以戴手套或用纱布 包住手指。





传染源: 病人,出疹前5日—出疹后5日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带菌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污染的手。 易感人群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5岁发病率高。 病后能获持久免疫。 潜伏期: 6—18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 3—4周。
临床表现



前驱期(3-4天,平均10天左右) : 发热、上呼吸道炎、麻疹粘膜斑。 出疹期(3-5天) : 病毒血症达到高峰。 顺序: 耳后发际面、颈躯干四肢手心足 底 恢复期(3-5天) : 皮疹淡红暗红,依出疹顺序消退米糠样 脱屑、褐色色素沉着。
第一节 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传染病是指由于人或动物传人并相继传播 的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 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 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 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的种类
(1)按传播途径区分: 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菌痢、感染性腹泻、甲型 肝炎、戊型肝炎) 呼吸道传播(流感、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肺 结核) 血源性传染(艾滋病、乙型肝炎)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乙脑、莱姆病) (2)按危害、影响、控制难度区分(传染病防治法) 甲类传染病(2种) 乙类传染病(25种) 丙类传染病(10种)+纳入丙类管理的手足口病
二、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 病,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易感儿接触水 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感染后可获得 持久的免疫力,但以后可以发生带状疱疹。 临床特征是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的皮 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本 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
病因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经呼 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水痘90%或以上为显性感染。 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弱,不耐高温、 不耐酸,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治疗和处理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至预防 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患者 不能上学。大量喝水,休息。 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痒镇静剂;疱疹破溃或 继发感染时局部可涂1%甲紫溶液,未破溃 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 不要压挤水痘,否則结痂后会留下小点, 持续2~3年。水痘可完全痊癒,不会留下 疤痕。按規定剂量服用止痛药物,禁用阿 斯匹林的退热药!因有增加并发症瑞氏综合 征的危险;
麻疹、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鉴要点
麻疹 病原 潜伏期 前驱期 全身症状 麻疹病毒 7-14 天 约3 天 症状重,呼吸 道症状明显, T 高 口腔粘膜 麻疹粘膜斑 风疹 风疹病毒 14-21 天 1/2-1 天 症状轻,呼吸 道症状轻, 低热 软腭、咽部有 红色小疹 (粘膜疹) 淋巴结肿大 全身浅表淋巴 结肿大 皮疹特点与 发热关系 红色斑丘疹, 发热 3-4 天 出疹,热退疹 渐退,手心、 足底有疹子, 疹间皮 肤 正 常,有色素沉 着。 血象 病程 WBC 下降, LC 升高 10-14 天 WBC 下降, LC 升高 2-3 天 WBC 升高,中 性粒细胞升高 1-2 周 WBC 下降, LC 升高 4-6 天 耳后、颈后、 枕后淋巴结肿 大 淡红色 斑 丘 疹,发热当天 出疹,2-3 天 消退,出疹期 全身症状轻, 无色素沉着。 在普遍充血的 皮肤上弥漫密 集针点大小丘 疹,出疹时高 热。有 线 状 疹,疹间无正 常皮肤。 热退同 时 出 疹,皮疹为不 规则红色斑点 或斑丘疹,压 之褪色,无色 素沉着。 颌下、颈部淋 巴结肿大 颈、枕部淋巴 结肿大 杨梅舌, 苍白圈 软腭可见红色 小斑点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 球菌 2-5 天 1 天左右 明显,高热, 明显咽痛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 6 型 1-2 周 3-4 天 高热, 全身症状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 疹前1~2天至结痂后7天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 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 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 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 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四)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 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 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传染病患儿 的护理
梁伟华
教学目标

熟悉小儿传染病的一般护理。
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护理。 掌握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熟悉水痘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护理。
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护理。
熟悉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
掌握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 护理。
发病机制


部位:皮肤,偶尔累及内脏。 皮疹特征:皮疹首先见于患者躯干和头部,为3-5mm的斑疹,12--24小时左右,经丘疹发展成为水 疱疹,脓疱疹,伴有明显搔痒。水痘表浅而壁薄易 破,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1--2天后中心干枯, 红晕消失并结痂,痂可持续一周,继发感染时可 持续数周,痂皮脱落后皮肤完全恢复,一般不留 瘢痕。发热、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搔痒性水疱疹, 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皮疹出 现1~4天后,病毒血症消失,症状随之缓解。
临床表现
1.典型水痘全身症状轻微和分批出现皮肤粘膜斑疹、 丘疹、庖疹和结痂并存。 (因病毒间隙性侵入, 皮疹分批出现) 潜伏期2周 前驱期(1天) :表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 等。 形态:红色斑丘疹→椭圆型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 晕 →水疱内容物变浑浊,水疱易破溃→结痂。 出疹期: 皮疹以红斑疹、丘疹、庖疹、结痂顺序演变同一 时间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亦可 发生在粘膜,破溃后形成溃疡。
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升高; 病原学检查:鼻腔黏膜检出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血清学检查:血液和鼻咽处黏膜分离出麻疹病毒; 麻疹IgM抗体(+)。 IgM抗体一般为保护性抗体,IgM主要存在于生物 体血液中,对防止菌血症起主要作用。
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和(或)继发感染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麻疹病毒感染导致皮肤损伤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病原体 麻疹病毒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毒在外界生存能力不强,不耐热, 对消毒剂和日光敏感,但在低温下可以生 存较长时间。
发病机理图解表




麻诊病毒 机体 上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繁殖 血流 病毒血症 急性结膜炎 科氏斑 眼结膜 皮膜粘膜血管扩张、充血 颊粘膜 气管及支气管粘膜 肠粘膜 肺炎喉炎 浆液性渗出及单核细胞浸润 厌食腹泻 皮肤 皮疹 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红细胞分解 皮疹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 皮疹处退行性变 表皮细胞过度角化脱落 皮疹消退后糠麦样脱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