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7210862课程性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课程:茶文化研究总学时数:36学时学分:2学分适合专业:艺术设计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基本掌握茶的基础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熟悉一定的茶道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综合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其茶道、茶艺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1、对茶的基础知识概念比较了解;2、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掌握;3、对中国茶道的文化基本掌握;4、对茶艺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五、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教学目的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茶文化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好茶文化史才能更好的学习茶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茶文化的的产生时期及各时期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茶文化的出现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
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
王子渊、司马相如、赵飞燕、张载,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
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
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第二节陆羽《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二、茶圣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三、陆羽的《茶经》及唐人舛茶文化学的贡献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一、五代继唐开宋,文士茗饮别出新格饮茶之风始于唐、兴于宋二、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宋徽宗对茶的喜爱,专著《大观茶论》三、宋人斗茶之风及对茶艺的贡献斗茶之风始于宋代,最有名的地方是建州,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北部。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在这种场合,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媒介。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五、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第四节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一、元代茶艺的简约化是对宋代“败笔”的批判元代虽然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茶入元曲,茶文化因此多了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二、明人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三是为茶著书立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
三、晚明清初士人茶文化走向纤弱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现念,其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
二是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
三是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
四、清末民初茶文化走向伦常日用在清末民初的社会中,城市乡镇的茶馆茶肆处处林立,大碗茶摊比比皆是,盛暑季节道路上的的茶亭及善人乐施的大茶缸处处可见。
“客来敬茶”己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六大类茶。
(四)教学提示了解茶文化的出现与发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茶文化出现和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六)学法指导各种茶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
(七)作业1.分析《茶经》中的茶区划分;2.分析明代茶文化发展特色。
(八)小结本章学生能基本了解茶文化发展脉络,理解各时期茶文化特征,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章茶文化的中国茶道(一)教学目的茶道融合了茶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好好学习,通过教学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茶道。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包容性。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一、中庸、和谐与茶道二、中国茶道与乐感文化三、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入世四、礼仪之邦说茶礼第二节老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一、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中包含的宇宙观二、道家茶人与服食祛疾三、老庄思想与茶人气质第三节佛教中国画及其在茶文化中的作用一、佛道混同、佛玄结合时期的“佛茶”主要为了养生、清思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出现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结合.三、《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礼结合的标志第四节从民俗学角度看民间饮茶习俗一、“以茶表敬意”与礼仪之邦二、汉民族的婚俗与茶礼三、少数民族婚俗中的茶四、丧俗、祭俗与茶仪五、饮茶与“家礼”第五节中国茶艺一、艺茶茶的美学论述:干茶的外形、湿茶的外形以及茶具的美。
二、论水水为茶之母,水的PH值对泡茶的影响。
三、茶器壶为茶之父,器皿的选择对茶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瓷器:白瓷、黑瓷、汝窑、青瓷、青花瓷等等。
四、紫砂陶壶与制壶专家中国紫砂现状,紫砂壶的妙处,制壶专家的介绍。
五、烹制与品饮不同茶类烹制和品饮方法不同六、品饮环境刻意制造的茶馆环境,家中的品茶环境,心境。
第六节茶在东方的传播与亚洲茶文化圈一、中国茶早期外传与调饮文化及乳饮文化体系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传播。
边疆饮茶的习俗就是加奶或者加糖。
二、中国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自唐朝开始,中国茶向日本和朝鲜传播三、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自郑和下西洋开始,把茶带到东南亚诸国。
四、亚洲茶文化圈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茶,是东方文化的一种象征。
第七节茶向西方的传播与欧美非饮茶习俗一、茶向西方的传播与茶之路的形成二、英法诸国饮茶习俗三、前苏联各民族饮茶习俗四、美洲、非洲国家饮茶习俗(四)教学提示了解中国文化对茶道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茶道的影响的各自特点。
(六)学法指导各种茶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
(七)作业1.分析儒家文化对中国茶道的影响;2.分析中国茶道如何走向世界。
(八)小结本章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准备。
第三章茶艺实践(一)教学目的茶艺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通过学习茶艺实践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茶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茶艺的基本手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龙井茶茶艺一弄龙井:上投法龙井茶叶,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
1.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置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约5公克龙井茶叶。
2.静待龙井茶一片一片下沉,欣赏她们慢慢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态。
3.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
4.再仔细些欣赏,这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呢!5.虽然已经可以品饮了,但总难舍,再看她一眼。
二弄龙井:中投法1.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先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约5公克龙井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
2.待茶叶舒展后,加满开水。
3.可以喝了!但还是难舍,容你再多看她几眼。
三弄龙井:下投法1.准备瓷盖杯(本例大小约150ml),温杯,投入适量龙井茶叶。
2.加入少许适温开水。
3.拿起冲泡杯,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
4.待茶叶稍为舒展后,加入九分满开水。
5.等待茶叶溶出茶汤。
6.用杯盖稍微拨动茶汤,使茶叶溶出的茶汤更平均。
7.倒入小茶杯中品饮。
第二节碧螺春茶艺1、焚香通灵我国茶人认为“茶须静品,香能通灵。
”在品茶之前,首先点燃这支香,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以便以空明虚静之心,去体悟这碧螺春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信息。
2、仙子沐浴用玻璃杯来泡茶,晶莹剔透的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洁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对各位的崇敬之心。
3、玉壶含烟冲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开水,在烫洗了茶杯之后,我们不用盖上壶盖,而是敞着壶,让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而自然降温。
请看这壶口蒸汽氤氲,所以这道程序称之“玉壶含烟”。
4、碧螺亮相“碧螺亮相”即请大家传着鉴赏干茶。
碧螺春有“四绝”—“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
生产一斤特级碧螺春约需采摘六万多个嫩芽,你看它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多像民间故事中娇巧可爱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5、雨涨秋池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个很美的意境,“雨涨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满,留下三分装情。
6、飞雪沉江即用茶导将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拨到已冲了水的玻璃杯中去。
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间白云翻滚,雪花翻飞,煞是好看。
7、春染碧水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
8、绿云飘香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翻滚,氤氲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袭人。
这道程序是闻香。
9、初尝玉液品饮碧螺春应趁热连续细品。
头一口如尝云玉之膏,方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10、再啜琼浆这是品第二口茶。
二啜时茶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醇,并开始感到了舌根回甘,满口生津。
11、三品醍醐醍醐直释是奶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来形容最玄妙的“法味”。
品第三口茶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12、神游三山古人讲茶要静品、茶要慢品、茶要细品,唐代诗人卢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后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茶歌》,他说:“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品了三口茶之后,请各位嘉宾继续慢慢地自斟细品,静心去体会七碗茶之后:“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