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
4. 5.
子宫内感染与产伤:母孕期患病毒感染者及产科并发症 神经生化异常:三个假说 多巴胺(DA)假说:中脑边缘系统DA功能亢进与阳性症状 有关,前额叶DA功能不足与阴性症状有关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 5-羟色胺(5-HT)假说:中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5-HT功能 亢进 6. 社会心理因素:发病有精神因素者占40%-80% ,精神因素
6.22% 0.92% 0.20% 2.93% 1.79% 0.69%
重症抑郁障碍 未特定抑郁障碍 特殊恐怖症
精神分裂症:我们的认识还很有限
一个世纪前,我们为三种疾病建立专门的医疗机构: 麻风病、结核和精神疾病,今天只有精神疾病(尤其 是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改善甚小 100年来,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仍局限于临床描 述 在世界范围内,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后五年内持续 缓解率低于14%
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 多迁延。
概述
精神科最主要的、最严重的精神疾病
19世纪,法国Morel提出“早发性痴呆”概念,第一 次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 20世纪(1911),E.Bleuler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精神 分裂症的病理现象,认为本质是由于病态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遗传率
一般人群:1%
三级亲属(如堂兄弟):2% 二级亲属(如祖父母、伯伯、侄子、孙子): 2-6% 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子女):6-17% MZ(单卵孪生)50% DZ(双卵孪生)17%
病因和发病机理 心理社会因素
2. 按上述比例,推算全国严重的精神病人 有1600万,有癫痫病人600万。在17岁以下 的3.4亿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情绪障 碍和心理行为障碍。
浙江省流行病学调查,2001年
调查对象:14个县(市、区),15,000名,≥15岁 调查结果:
总时点患病率: 17.3% 分组: (如,除外未特定障碍13.4%)
神经生化研究: 5-HT假说:5-HT代谢障碍,5-HT2A受体与情感、 行为控制及DA调节释放有关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谷氨酸功能不足
病因和发病机理 神经生化病理
神经递质的分类
胆碱类(cholines): 乙酰胆碱(acetycholine,Ach) 单胺类(monoamines)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肾上腺素 (epinephrine,E) 吲哚类(indole amine,IA):5-羟色胺(5-HT) 氨基酸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NMDA等)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 甘氨酸 神经肽类:下丘脑释放激素类、神经垂体激素类、阿片肽类、垂体肽 类、脑肠肽类等 气体类: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福建省流行病学调查,2009年
调查对象:10个县(市、区),10,000名,≥15岁 调查结果:
总时点患病率: 17.44% 分组:
心境障碍组 物质使用障碍组 器质性障碍组
最常见精神疾病:
7.65% 焦虑障碍组 3.10% 精神病性障碍组 0.86% 其他障碍组 3.35% 酒精使用障碍 2.29% 广泛性焦虑 1.15%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
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 福州市第四医院 林 巧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概述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症状表现、一级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CCMD-3诊断标准 预后 治疗
概述
一种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
具有思维、知觉、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
心境障碍组 8.6% 焦虑障碍组 4.3% 物质使用障碍组 3.0% 精神病性障碍组 0.5% 器质性障碍组 0.6% 其他障碍组 0.2%
最常见精神疾病:
重症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精神分裂症
4.3% 1.6% 0.3%
酒精使用障碍 2.9% 特殊恐怖症 1.2% 源于躯体状况的 心境障碍 0.5%
二、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
母孕期病毒感染
母孕期及围产期并发症 社会心理
病因和发病机理 心理社会因素
躯体生物学因素
丹麦学者Schulsinger发现一组高危儿童长大后是 否患精神分裂症与出生时的并发症如窒息、子痫等 有关。提示在遗传负荷相近的情况下,是否患精神 分裂症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芬兰 Mednick等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 毒流行者,成年时患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推测这与病毒感染影响了胎儿的神经发育的危险因 素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遗传方式
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符合多因素遗传模式
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 环境暴露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遗传度
遗传度:多基因累加效应对疾病易患性变异 的贡献大小
遗传度大于50%:遗传变异对病因的贡献大于环 境变异,出现家族聚集性 遗传度小于50%:环境变异对病因的贡献大于遗 传变异 目前认为多数精神障碍的遗传率(h2)一般在 40-90%左右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国内家系研究
合并陶国泰(1958),夏镇夷(1958),江三多 (1979),刘协和(1980)报告,有家族史者占 25%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遗传方式
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不遵从孟德尔遗传 规律
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 性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 线粒体遗传
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一、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患者近亲中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
缘关系越近,预期发病率越高
双生子研究:单卵孪生同病率比双卵孪生高4~6倍
寄养子研究:患者母亲的寄养子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双亲的 寄养子
高危儿童研究:高危组S患病率及自杀率较对照组高
《春之花》 Linda Phelps Young
病因和发病机理 神经生化病理
三、神经生化病理及相关假说
病理形态学因素:
脑萎缩(前额叶),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
前额叶功能低下假说 神经生化研究: 多巴胺假说: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 修正的DA假说:多巴胺功能亢进和低下同时存在
病因和发病机理 神经生化病理
神经生化病理及相关假说
流行病学
患病率:(1982资料)
在我国城市总患病率为7.11‰,农村为4.26‰。 年发病率0.1 ‰
±
性别与患病率:女>男, 35岁↑年龄组较明显,
男:女=1:1.6 成年早期是发病高峰:男性15-25岁,女性稍晚
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经济水平下等人群约为1%
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疾病
精神分裂症的负担
●人类前十位功能障碍性(disability)疾病: (C J L Murray等,1995 )
①单相重性抑郁 ②缺铁性贫血 ③跌伤 ④酒精滥用 ⑤慢阻肺 10.7% * 4.7% 4.6% 3.3% 3.1% ⑥双相情感障碍 ⑦先天性疾病 ⑧骨关节炎 ⑨精神分裂症 ⑩强迫症 3.0% 2.9% 2.8% 2.6% * 2.2% *
根源: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本质仍然没有充分了解!
Hegarty, J. D One hundredyears of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sis of the outcome Literature.Am. J. Psychiatry151, 1409–1416 (1994).
学
精神分裂症概念百年回顾
19世纪以来各国精神病学家曾对本病给予不同的命 名,但均与“痴呆”挂钩,如: 1857年法国Morel提出“早发性痴呆”的命名; 1871年Hecker提出“青春期痴呆”的命名; 1896年德国Kraepelin提出“早发性痴呆”; 1911年瑞士E.Blueler定名为精神分裂症,其症状特 点为:联想障碍、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内向性。 根据患者病程、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了不同的临床 亚型。
传统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不如阳性症状有效. 氯氮平疗效好,但对D2受体阻断作用小.
多巴胺假说的修正
原发性前额叶DA功能降低——引起阴性症状
继发性皮质下DA系统脱抑制、DA功能亢进— —引起阳性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理 神经生化病理
多巴胺神经元分布
A8:红核后方的网状结构,内侧丘系外侧部的背侧 A9:中脑大脑脚的背内侧黑质复合体 A10:脚间核背侧区的背侧和腹侧被盖区 A11:下丘脑乳头丘脑束的内侧 A12:下丘脑弓状核外侧大细胞部 A13:下丘脑背内侧核背侧和暧昧带内,乳头丘脑束的腹内侧 A14:下丘脑室周灰质内 A15:终纹床核的腹侧部 A16:嗅球的突触小球层 A17:视网膜内近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或丛状间细胞
病因和发病机理 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 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 分布特点所证实。 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低的人 群,社会生活环境差,物质生活艰难,社会 心理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相近的 基础上更容易发病。
心理社会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理 神经生化病理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递质
※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
1963年提出 依据:
反证:
促进多巴胺释放的药(苯丙胺),多巴胺激动剂(溴隐停), 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等可致精神病性症状或使精神分 裂症患者病情恶化. 阻断多巴胺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有治疗作用. 传统药的临床疗效与阻断D2受体的效价成正比.
两次全国流调数据
‰
7 6 5 4 3 2 1 0 精神分 精神发 情感障 药物依 酒依赖 裂症 育迟滞 碍 赖 5.69 6.55 2.88 2.7 0.46 0.83 0.09 0.68 0.36 0.52 1982年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