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

陈独秀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陈独秀参加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宣言》,硬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农之事”。

使党和人民处于毫无戒备的状态。

结果,在几天之后,蒋介石便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遭到严重损失。

1927年4月27日,陈独秀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作了一定的批评。

但他仍然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会后,陈独秀继续坚持他的右倾投降主义,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惨重失败。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解除了陈独秀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

在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上,对陈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

八七会议后,他联合彭述之等人,反对六大路线,反对六大选出的新中央。

1929年,他公开为托洛茨基辩护,反对共产国际;公然主张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只能进行合法运动,反对打倒国民党政府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取消主义者;并与一部分人组织秘密小集团,反对共产党。

1929年11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起草了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

陈独秀被开除出党。

1929年12月,陈独秀发表《告全党同志书》,并和彭述之、高语罕等81人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

接着,他又组织托派,任托派的中央委员、常务委员和总书记,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

国民党以“危害国民”罪,判处他13年徒刑。

一年后改判为八年,关在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

1937年8月,抗战爆发后,陈独秀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出狱后他表示了抗日救国的态度。

但在1937年至1938年间,他仍然拒绝党中央要他公开声明脱离托派并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以后甚至公开撰文诋毁我党游而不击、破坏抗战,最终拒绝了党对他的挽救。

出狱后,他先后在南京、武汉、重庆、江津等地居住,靠写文章和北京大学校友及同乡亲朋的一些接济度日。

晚年贫病交加。

1942年5月,因心脏病在江津去世。

1947年,其三儿陈松年,将他的棺木迁葬于安庆。

二、人物侧记1、唤起整整一代青年人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尤其是作为主将的陈独秀在这个刊物上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将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人民内心里所郁积的民主主义的渴求喷发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义正辞严地疾呼:“凡违反科学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他堂堂正正的提出新青年的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行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他提出青年应具有政治的和伦理的觉悟,政治的觉悟即是:第一步,知国家为人民公产;第二步,顺立宪制之潮流,弃数千年之官僚专制,而另以自由的自治国民政治;第三步,多数国民自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进而建设政府。

伦理上的觉悟则是“弃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实行心理上除旧布新的大革命。

而为了迎接民主与科学的新世纪,为了巩固新诞生的共和政体,杜绝袁世凯、张勋之类的封建帝制的复辟,就必须打倒帝制的文、武两个守护神——武为新旧军阀,文的就是孔教。

因此,以陈独秀为主将的《新青年》,聚集了高一涵、吴虞、鲁迅等一批“打倒孔家店”的著名人士,向孔教发起了凌厉的攻势;一时之间,孔教成了一切罪恶的渊薮,成了举国共讨的矢的,而在这一声势浩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就培养起了整整一代矢志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而奋斗的青年斗士。

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和他的同事们唤起了这整整一代的青年人。

2、毛泽东和陈独秀毛泽东谈到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1918年9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就拜访了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实现了他一睹心目中“楷模”风采的愿望,而对陈独秀的印象最深,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五四期间,陈独秀被警方逮捕。

这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文章《陈独透之被捕及营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崇拜陈独秀,受陈独秀影响的原因。

他在文章中说:陈独秀平时所标揭的就是民主和科学两样东西,而我们的国家缺少的就是这两样东西。

因此他称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说陈独秀被捕“决不能损及陈君至坚至高精神的毫末。

”甚至说:“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毛泽东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接受陈的委托,回湖南发起组织该地区的共产党。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共产党,办了《共产党月刊》,作为这个共产党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陈独秀不仅给毛泽东寄去青年团团章,还表示要去亲自参加青年团的成立会;还给毛泽东寄去《共产党月刊》,创刊号发刊词就是陈独秀所写,其中有中共最早的党纲,明确宣布“有阶级战争夺取政权”,“建立劳动专政制度”。

这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没有丝毫机会主义的色彩。

毛泽东见后完全拥护,向法国的蔡和森写信介绍时,称赞陈独秀写得“旗帜鲜明”。

这表明毛泽东这里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曾说,他是1920年夏,读了三本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这与他受陈独秀的影响并不矛盾。

这三本书,现已查明至少有两本书是这年夏天陈独秀组织翻译出版的,是中国最早的中文全译本。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讲“七大”工作方针时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

他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这些人受陈独秀和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3、终身反对派“终身的反对派”,这是陈独秀的同乡兼挚友胡适之给他的评语。

陈独秀本人也说:“实是如此。

”的确,从十六、七岁反科举,到二十多岁反清廷驻日学监,到返国后在藏书楼演说。

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再到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反军阀、反孔教,反旧文学,反国家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再到1921年以后,在共产党内反共产国际和苏俄代表吴廷康、马林、鲍罗廷的肆意干涉,反斯大林的独裁官僚体制,反中共党内的左倾盲动主义等等。

至于反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对革命人民的迫害、镇压,以及抗日战争中的妥协、退让、不抵抗主义等等,更是不在话下。

而在家庭内部,他反对包办婚姻,终生不愿意继承他继父的万贯家产;在朋友之间,他在法庭上严词拒绝章士钊为他提出的出于善意的辩护词;在孤独中,他蔑视从延安脱逃的张国焘,不愿与之合组另一共产党;在困厄中.拒绝了张国焘从国民党当局那里转来五万元巨款的恩赐,以及他学生中的新贵罗家伦等人的救济。

在共产党内,他也绝不写任何承认错误的“检讨”,拒绝了一次次“回到党内”的召唤,在监狱和法庭上,他从来就是拼辩到底,绝不屈服。

甚至在两次死刑的威胁面前,他也表现得毫无惧色。

4、屡遭通缉,五次入狱1913年,他因参加了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在安徽芜湖被奉系军阀逮捕,几乎被枪毙。

1919年,陈独秀参加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又第二次被捕,曾坐牢3个月,备受拷讯。

1921年4月和1922年8月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在上海又先后两次被捕,这又是他第三次、第四次被捕了。

陈独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逮捕时,已经不是一个等闲人物,而是一位极负社会盛名、威震华夏的思想界的明星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

对他的营救,已不是少数人的保释,而是全社会的、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

全国的进步团体、进步报刊、社会名流、大中学生,纷纷函电交驰,上下呼吁,发表评论,对反动政府进行抨击,对陈独秀的革命行动进行颂扬,使反动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常常用罚款遮羞释放陈独秀。

1929年11月,陈独秀因站在托洛茨基取消主义的立场上在党内进行派别活动被开除出党。

此后,他公开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托洛茨基派结合。

虽则如此.国民党政府仍把他看作共产分于加以通缉和追捕。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第五次被捕,井被判处13年徒刑。

社会名流蔡元培、柳亚子、杨杏佛等联名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陈独秀,北京大学的师生也通过不同的形式设法营救陈独秀,追于舆论的压力,在一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将13年徒刑减为8年徒刑。

在陈独秀入狱5年之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和促进下,蒋介石才被迫实践他在“西安事变”时作出的“释放全国的政治犯”的承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