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一、历史文化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居黄淮平原,处中原腹地。
历史悠久,沿革多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
大约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县西北入境,沿着古颍河向东南迁徙,分居在今灵子岗、楚王陵、清泥冢、华严寺等近河高埠处繁衍生息。
古属豫州之域,春秋属许国,战国属魏,秦属颍川郡。
西汉初年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全县辖821平方公里,15个乡镇,363个行政村,779个自然村共74.8万人。
目前经省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9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佐证受禅台与受禅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共3点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文庙大成殿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石桥、谯楼等5处,县级保护单位有贾咏墓、山陕会馆等27处,县境内有“十六座连城”之说。
即纣城、吴城、刘城、张城、、李城、曹城、洛城、夏城、黄连城、高宗城、平宁城、杨斐城、豢龙城、窝城、固厢城、繁城。
近年经过考察、各城皆有来历,多属三代及两汉、三国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立项共计1007项。
特别是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已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意六合拳、肘胳、二夹弦、洪家五香牛肉、柳荆编制技艺等共计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临颍县古乐社、大铜器、王小兵牵正膏药等共计23项。
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和全民的共同职责。
二、人物文化历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层出不穷。
西晋荀嵩((262-328)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西北)人。
羽林右监荀覠子。
志操清纯,雅好文学,为当时名流王济等人所器重。
泰始中,为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
晋元帝即位,授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
明帝时,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成帝初,苏峻叛乱,与王导等人共同侍卫成帝。
咸和三年死,谥敬。
)刘氏宗亲鼻祖--刘累(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一八九八年,相传夏朝帝孔甲之时,天降二龙落于豢龙村,惊动孔甲,宣百官商议此事。
有臣举荐豢龙氏前去养龙,又推荐其徒弟刘累担当此任,刘累连夜赶往豢龙,于村东南角挖潜沟一条,放入清水,以木为柱,芦席盖顶,放二龙于水中静养,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腥气百里,不久一雌龙死,刘累将龙肉加工成美食,肉送宫中,孔甲食肉之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随隐名埋姓,远走他乡,先后到过鲁山,信阳等地,,后孔甲驾崩,帝皋继位,大赦天下,时刘累已七十多岁,重回豢龙,八十一死于豢龙。
葬于村西南角,东西八村背土修墓,高二丈有余。
逢年过节,香火不断。
)李十二娘(县志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大历三年(708年)十月十九日滨州别驾特宅,见临颍李十二娘在乐音中舞剑,壮其蔚鼓,感怀曰:“临颍美人在白帝,少年此曲神杨杨,与矛问答即有队,感时抚事增惋伤”)郑庄公(郑庄公掘地见母传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固厢乡城顶村既是古时的颍城,而“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城颍,因此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有270O多年历史该故事在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中有记载,该文是《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鲁隐公元年》。
据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该故事记叙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一次次争斗并最终取得胜利,与其母姜氏反目又和好的过程的记叙。
展示了孝子的孝道是没有穷尽的。
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赞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___百善孝为先)。
北宋工部尚书李兑(宋许州临颍人。
第进士。
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谏院。
狄青宣抚广西,朝廷派宦官任守忠为副,兑上奏以为非计,遂罢守忠。
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出知杭州,仁宗手书“安民”二字以示宠。
徙知邓州。
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后以工部尚书致仕,卒,谥庄。
)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岳飞名将爱国英雄,江西吉水人。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败金兵於郾城,兀术合兵逼之,将军单骑破其军,手杀数百人,兀术复屯兵十二万於临颍,将军以三百骑遇小商桥,杀二千馀人,遂遇害。
岳王闻讯,哭将军於小商桥,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葬於商桥东立坟莹一座,周三十亩。
」岳飞用枪尖刻「再兴坟墓」於石上,立於墓前。
为纪念抗金民族英雄宋统制杨再兴将军,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为其建庙。
1963年被公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大学士贾咏(1464-1547),字鸣和,号南坞。
河南临颍人。
弘治九年(149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正德九年(1514)充经筵讲官,改兵部主事,迁左中允兼修撰,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
正德十六年擢礼部左侍郎,改吏部左侍郎。
嘉靖四年(1526)五月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专理诰敕、掌参事府事,再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进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嘉靖六年八月十八日致仕,嘉靖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靖。
)监察御史王润(字敷仁,临颍县城关镇双庙村人,自幼家境贫寒,昼耕夜读。
王润虽不能全日就读,但他刻苦勤学,成绩依然超众。
弘治二年(1489年)王润获河南省乡试第二名(亚魁),由举人授为西安府学训导。
不久又任监察御史,两江巡理盐课。
弘治九年(1496年),宦官刘谨乱政,专横拔扈,百官侧目,行贿之风盛行。
各省官员朝见皇帝,京官从外地回京均向刘谨行贿,否则将大祸临头,但王润每逢出京返回独无所馈,触怒了刘谨,被免职下狱,受到严刑拷打。
同年八月,刘谨事败被杀,王润平反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又升陕西副史。
在陕西3年,他严惩贪官污吏,肃清盗匪,屡平冤狱,政绩卓著。
3年后,他多次上书朝庭,退职还乡。
在家种田,著文,教书,直至终年)清末抗法台北知府陈星聚(字耀棠,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生於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
道光二十九年中举,历任福建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等知县,后升任台湾漉港、淡水同知,光绪初年任台北首任知府。
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东南沿海,逼近福建马尾港水师基地,消息传到台北,陈星聚号召台湾绅民,誓死保卫国家。
秋季,基隆被法军攻占。
之后,法军兵分二路进犯淡水和台北,陈星聚腰挂宝剑,骑上战马,亲赴阵前督战。
同时命妻儿围坐府衙水井旁,万一战事失利,即投井殉国。
在陈星聚的英雄壮举激动下,台北守军与当地绅民万众一心,最终击退了法军的进攻,确保了台北的安全)。
三、姓氏文化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
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1,以姓氏得名的村名临颍县779个自然村中,带有姓氏的村名的有534个,约占全县总数的70%。
这类地名单纯以姓氏或以姓氏加其他因素面命名。
(1)单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
如高村、张庄、李庄、王庄,赵庄、刘庄、孙庄.潘庄,安庄、陈庄等,全县内有230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约占全县聚落地名的30%。
(2)以姓氏加特产。
如樱桃郭、蒜刘,梨园张,柿园王、竹园杨、菜王等.(3)以姓氏加手工业产品。
如打绳陈,打壶刘,篦子张、纺车刘、盆张,木锨吕,打车王、篮王。
(4)以姓氏加地理特征。
如岗张、岗杨.葛岗.凹孙.贺坡、坡李、上坡高,下坡高.三岗王、岗口赵,(5)以姓氏加集市。
如朱集,吕集、吴集、大李集。
(6)以姓氏加寺,庙,观。
如:韦寺.滕寺、邓庙、关庙李、双庙王、观刘。
(7)以姓氏加方位。
如前杨、后杨、东潘庄,西钱,南姚堂、北郭庄。
(8)姓氏加大小。
大韦、大李、大罗庄、小罗庄、大蒋庄、小蒋庄,大段,小段。
(9)以姓氏加建筑物。
陈楼、方楼、双楼李、瓦屋刘。
2,以人名命名。
如李化宇、王绍禹,李小坡、贾太石、董畦、李晋庄。
3以桥梁命名。
小商桥、大石桥、承差桥、伍汲桥、太沟桥.宋老桥、桥口、桥头张。
4以庙宇命名。
如:阳坞庙,双庙,洪山庙、丘龙病、中岳庙.皇帝庙。
5以与县城距离命名。
如三里头、五里头、七里头、十里头、十里铺。
6以水而得名。
如南江、阳坞、海予、湖里曹。
7因在古交通线上而得名。
如武路口、郝路口、驼铺、汤店,瓦店,三家店、社仓店。
8.以传说而得名。
如来麦张、陈留、善庄滕.锅壅口。
四、食品文化1,汉族饮食习俗临颍包含习俗主要以豫菜为主。
日常主食有:馒头(称蒸馍)、烙馍、饼子(厚馍)、油馍、面条、饺子(即扁食)、小米饭、稀饭、“糊涂”(玉米糁汤)等。
副食有:肉类、蛋类,蔬菜(白菜、萝卜、芹菜、包菜等)、腌咸菜、豆腐、粉条等。
农闲时每日早晚两稀,中午一干;农忙时早上、中午食干,晚上食稀。
人们在吃晚饭前不说“吃饭了没有?”而是问“喝汤了没有?”吃用酵母或“面头”发酵的麦面馒头。
一般的人家都是蒸一笼吃上一两天。
民间有“烙馍省,蒸馍费,常吃油馍要卖地”之俗语。
烙馍既节省又方便,面粉掺水一揉,铁鏊子一支,边烙边吃。
一个手快的妇女可以供上五、六个人吃饭。
吃时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些菜往上一放,两手噌噌一卷,吃起来别有风味。
这就叫烙馍卷菜。
油馍分为两种,一种为油炸的,农户人家不常吃。
另一种就叫烙油馍,做法同烙馍差不多,只是比烙馍厚五到六倍,内抹有油和葱花等,吃起来松软、咸香,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汤的做法很多,最通行的要数面条汤。
小米汤里喜欢掺把豇豆或绿豆,待小米煮出了油、豆子煮开了花,喝起来最香甜。
秋季红薯一下来,切几块放在玉米糁(糊涂)里,甜丝丝如同放了糖一样。
“小米汤,放豇豆。
打糊涂,放红薯”是较流行的“汤”的做法。
日常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牛肉、羊肉等较为普遍,蔬菜以萝卜、白菜居多。
也有晒干菜、腌咸菜和做酱菜的习惯。
一般人家都喜欢在蔬菜旺季晒干菜,到冬、春天菜少时吃。
夏秋之间,豆角下来,一时吃不完,用开水过一下,搭起来晒干。
秋后收了白萝卜,也晒成干,冬、春季熬着吃。
也可以把鲜萝卜加上糖、醋、辣椒,腌成酸辣萝卜干。
也有用整棵的白菜腌制泡菜的,发酵之后酸溜溜的,作菜下汤都好吃。
青菜中的雪里蕻是通常腌菜用的一种蔬菜。
大芥(根用芥菜)也是专门用来腌制咸菜的。
春天,人们还有腌椿菜的习惯。
将鲜嫩的香椿叶揉搓以后拌上盐,也有将稍老的一点的椿叶和白萝卜掺在一起,放在石臼内捣成泥腌制的。
“秋油伏酱”,夏天是人们习惯的晒酱季节。
这时候,天气入了伏,太阳酷热,空气干燥,妇女们总是要抓紧时机用花椒水、西瓜、黄豆晒成豆瓣酱,用来酱瓜,或用面饼晒成甜面酱,一年四季久放不坏。
乡村平时吃饭有“撵饭场”的习俗。
每村都有几个比较固定的吃饭场所。
夏季多在大的树荫下。
春秋冬三季多选择在空旷背风的向阳处。
饭时一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一手端着饭一手端着菜和馍,陆续赶到饭场,或背靠着墙根,或依树干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