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一中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焦雨虹①“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②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
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
“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
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③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
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
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有失偏颇的戏谑之说。
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
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
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④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
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
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
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
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⑤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
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
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辐射力。
(选自2012年2月4日《文汇报》,有删节)1.有关“文化符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D.“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打太极、舞狮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对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作者显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文化传播的出发点是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
C.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其根本的传播形态是沟通、对话、交流。
D.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B.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具有日常性、长期性的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D.“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宝物”圆月桌聂鑫森已经70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
在古城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和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庭院。
两个卧室,一个是和乐明和老伴儿的,可惜一年前老伴儿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
另一个卧室是两个儿子大和、二和的,但是十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成家,陆续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区去了,如今都过了40岁,一家一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和初中。
餐厅里那张圆月桌边,吃饭的人数由四个变成三个再变成两个,眼下就只剩下和乐明一个了。
当然在节假日,圆月桌有时也会围得满满的,有儿子有儿媳有孙子,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
圆月桌上年岁了,漆色早已脱落,但却结实。
它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和乐明不知道,反正从他懂事时起就在这张桌子边吃饭。
这张圆月桌由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分开来各有一个半圆桌面和三条桌腿,合起来是一个整圆桌面和六条桌腿。
合起来叫圆月桌,分开来叫月牙桌。
和乐明一个人吃饭,用得了这么大的桌子吗?拆开来就用一个月牙桌吧,他又觉得费事,而且感觉不吉利——圆圆满满,为何要一分为二呢?隔壁院子的宗学,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
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60岁了,一肚子的学问。
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宗学敲开了和家的院门。
他们喝茶、抽烟、聊天。
宗学说:“和师傅,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孩子们都会来陪你过节吧?”“都打电话来了,会来的。
”“你做饭也是内行?”“这样的机会少啊,他们都忙。
每当我一个人坐在圆月桌边吃饭,就愁得不行。
”“圆月桌?是可分可合的圆月桌?”宗学的眼睛睁大了。
和乐明说:“一个老物件,不堪入目。
要不是图个念想,我早扔了。
宗学到了餐厅,看了桌面看桌腿,又用手在各处敲击了几下,说:“这是黄花梨木做的!”他请和乐明帮忙,各抬一端,把两个半圆桌分开再并拢。
“和师傅,这是明代的东西,了不起的一件宝贝!和师傅,我在博物馆干了几十年,这眼力你不会怀疑吧?”“当然不怀疑。
”“我告诉你,它的价值在80万元上下。
”和乐明的眼睛直了,然后长长地“啊”一声。
宗学似乎也为他高兴:“这是个吉祥物。
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
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
正应了你的姓名。
这个院子,这件宝贝,你和儿孙们要好好地守护。
”“我一天不闭眼,就一天不会离开它。
”老和说。
宗学又提醒:“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
你把我对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贤侄们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放心,圆月桌是个秘密,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和乐明说:“一定,一定!”很快,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
中秋节刚过,和家的长子大和领着一家人住进了院子。
此后每天,和乐明高高兴兴地做饭、炒菜,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
特别是双休日,二和一家人也会到这里来,热闹得很啊!三个月后,二和一家人又替换大和一家人住了进来,和家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隔壁院子,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自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次“走眼”的鉴定,举筷而笑。
(摘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开头写了年已古稀的主人公和乐明坐在圆月桌边发愁,既是设置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又自然地引出他的家庭故事。
B. 和乐明怕不吉利不愿将圆月桌分开使用,可见老人迷信;而宗学对圆月桌的解释也迎合了他希望家人团聚的心理。
C. 和乐明的两个儿子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
D. 小说全文采用顺叙的方式,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情节紧凑连贯,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5.划线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6.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宗学这一人物形象。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外卖餐饮以其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市场潜力巨大。
表一表二材料二: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对用餐者来说确实便利许多。
但与此同时衍生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注意,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头,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
2.56亿人——这是艾媒咨询统计的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每天将有2.56亿份外卖被送往用户手中,其中至少分别产生2.56亿个餐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后,每个被废弃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外卖餐盒材质多为PP5(聚丙烯),因其具有无毒害、耐高温、重量较轻等优势,所以被外卖打包广泛使用,而其不易降解的特性却给垃圾处理带来了难题。
不易降解也不易回收,塑料餐盒只能被当做垃圾处理,无论填埋还是焚烧,这些“白色垃圾”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寻找其替代品一直是业内人士努力的方向,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实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警惕!外卖垃圾围城》)材料三: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
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