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粮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二)原因分析 当前全市粮食经济发展势头 良好,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 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不过, 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观念更新的力 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发展、转 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客观 上,传统企业历史负担重、压力大; 企业规模小, 对外形不成竞争优 势; 政府对粮食工作的政策扶持 力度小;人员结构年龄老化,创新 型人才匮乏。更严重的是思想受 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主观能动 性发挥不够。主要表现为单一片 面的发展观念、松懈自满的思想 意识、僵化保守的依赖思想、不敢 担当的畏难情绪、因循守旧的思
1. 推进要素投入高效化,加 快制度、政策、环境创新,加快产 业、人才、资本集聚,提高要素供 给和产出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粗 放、低效的增长途径,走出一条集 约型、内涵型发展新路。
2. 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对 传统产业进行体制机制、组织结 构和技术创新,实现传统生产方 式的脱胎换骨,实现新兴产业和 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
组织实施,取得实效。加快运河沿 线粮食企业的整合重组,促进企 业做大培强。以改革为动力,推进 粮食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的体制 机制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新 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研发应用; 以资本为纽带,合资参股形成利 益共同体;以资源为核心,掌握和 运用好优质资源;以人才为根本, 加强急需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5. 购销企业效益还不够好。 粮食购销领域摊子多、人员老、力 量弱、效益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在 思想观念上,重数量、轻效益的思 想比较严重。对不同阶段、不同情 况下,粮食价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研究分析不透彻,对价格趋势把 握不够。由于经济效益的不明显, 对生产经营设施的投入少,生产 资料仍处于落后状态,职工的收 入也处于较低水平。
维方式。 三、新形势下扬州粮食产业
转型升级的主要对策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是指粮
食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粮食产业素 质与效率的提高。粮食产业结构 的改善,表现为粮食产业的协调 发展和结构提升;粮食产业素质 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 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科技 创新、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粮食产 业转型升级,反映当代粮食科技 和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创新的 重要性,不只是新产业本身具有 更高的效益和发展前景,形成产 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产业 竞争力是一个地区、行业的竞争 优势所在,创新的新兴产业能够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扬州粮食产业发展取得 的主要成效
“ 十 一 五 ”期 间 ,江 苏 省 扬 州市粮油工业依托粮油资源优 势,积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 革 ,大 力 发 展 精 深 加 工 ,积 极 推 进产业化经营,企业经营规模和 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 有较高声誉的知名企业和名牌 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 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积极收购 农民余粮,做好各级储备粮油管 理工作,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一)产品生产能力初具规 模
到 2011 年末,全市粮油工 业企业共计 76 家,其中以双兔、 宝泰、神谷为代表的稻米加工企 业 41 家,年产大米 43 万吨;以 万嘉、名佳为代表的小麦加工企
□ 李明安 周 军 周兴明 业 15 家,年产面粉 41 万吨;以 方顺、天一为代表的植物油加工 企业 7 家,年产食用油脂 27 万 吨 ;以 富 裕 达 、扬 州 希 望 为 代 表 的饲料加工企业 9 家,年产饲料 12.5 万吨;以牧羊集团为代表的 机械装备制造企业 4 家,年产量 3.5 万台套。扬州粮食加工企业 的米面油生产量和生产能力,在 市场销售交叉和不交叉的情况 下,都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2012年第 3 期
63
江苏粮食
管理为手段,以“精、深、专、特” 为发展方向,引导粮油加工企业 重视科技进步,扩大自主研发比 重,增加科研投入,强化产学研联 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 需求,提高精深加工和装备制造 业水平。重点开发小麦、稻谷、杂 粮及食用植物油深加工产品,保 证营养、提高品质、精细包装、确 保保质期、提高附加值,推动粮油 精深加工向环保、绿色、医药、化 工领域发展,向技术储备、产品储 备的知识型企业方向迈进,为企 业的跨越式发展、规模化运作增 添科技支持和动力引擎。
(五)粮食购销工作成效显 著
五年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 企业累计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55.4 亿公斤,比 “十五” 增长 73%,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 44%, 占农民余粮的 84%。2008 年,在 全省率先出台了 《粮食收购规 范》,为规范粮食企业收购行为 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创建 规范站点 59 家,达到中心乡镇 所在地全覆盖,确保了粮食收购 政策的贯彻落实。2010 年,全市 入库小麦 10.07 亿公斤,最高收 购价格达到了 2.1 元 / 公斤,平 均价格在 1.98 元 / 公斤,比上年 提高 0.30 元 / 公斤;入库稻谷 3.23 亿公斤,粳稻平均收购价 2.7 元 / 公斤, 籼稻平均收购价 2.10 元 / 公斤,同比分别上涨了 0.60 元 / 公斤、0.14 元 / 公斤。夏 秋两季为全市农民增收 5 亿多 元 ,为 全 面 完 成“ 十 一 五 ”农 民 增收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江苏粮食
传统粮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 十 二 五 ”时 期 ,是 我 国 摆 脱国际金融危机,走向繁荣的关 键时期;是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 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是加快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 的攻坚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决战时 期,粮食行业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是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 在创新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了长 足的进展;二是行业内部的大型 央 企 、国 企 、跨 国 集 团 纷 纷 驻 扎 抢滩地方,争资源、抢市场。在这 种 情 况 下 ,地 方 粮 食 企 业 ,只 有 奋 力 一 搏 ,明 确 创 新 导 向 ,培 育 创 新 企 业 ,打 造 创 新 载 体 ,提 高 创 新 能 力 ,加 快 转 型 升 级 ,才 能 跟上时代转型的列车。
结合扬州实际,粮食产业转 型升级,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大力发展粮食全产业链经 营模式,全力打造现代粮食物流, 研发先进的储粮技术,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投资和发展新兴产业。
(一)以打造扬州运河粮食 走廊为载体,进一步提升集聚发 展的新优势
打造扬州运河粮食走廊,建 立政府牵头的扬州运河粮食走廊 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县(区)粮 食局和有关涉粮部门及骨干企业 为成员单位,全面组织、领导、协 调扬州运河粮食走廊的统筹规 划、企业改革、资产重组、资源整 合、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引智等工 作。按照规划确定产业分工和县 (市、区)沿运河的特色建设,围 绕有机农产品、优质稻麦基地建 设、粮油精深加工、特种饲料、跨 区域购销、储备粮油管理和机械 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落实项目,
(二)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 提升
“ 十 一 五 ”期 间 ,全 市 粮 油 工业围绕精深加工,加大投入, 重点粮油加工企业装备水平和 产品水平有了很大改善。重点项 目累计投入 6.5 亿元。粮油精加 工比重得到提高,精米、精面、精 油 产 量 分 别 占 89.7% 、92% 、 78.8%。包括粮机、饲料产品在 内,共有两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 产品称号,七个产品获得江苏省 名牌产品称号。粮油深加工初见 成效,双兔食品股份公司开发的 米乳系列饮料已形成批量生产。
(四)以强化粮食仓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 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科学保 粮的新水平
粮食购销市场化实施以来, 各类收购主体纷纷进入粮食收购 市场,农民的交粮习惯也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不晒粮、交潮粮的现 象普遍存在,给粮食仓储管理和 科学保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粮 食保管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 企业的经济效益, 直接影响到全 局的工作, 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生 存与发展。因此,完善仓储体系、 配套仓储设施、提高现代保粮技 术、进行粮库规范化管理活动,成 为粮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 推进区域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加 大中心库骨干库的改造力度,完 善一线收纳库的维修改造,建设 一套完整的粮食仓储体系,确保 仓储总量够用,区域平衡。要研 究推广新仓型,重点配置烘干机、 冷谷机等先进设备;改造码头接 运设施,配置散进散出设备,大力 推进“四散化”。要在实施应用 好环流熏蒸、电子测温、机械通风 保粮技术的同时,学习应用推广
3. 产品深加工比例还不够 重。多数粮油加工企业产品以初 加工为主,开发能力较弱,在深加 工和综合利用上处于弱势。
4. 科技研发能力还不够强。 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粮油初加工 阶段,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特 色产品,没有技术储备和产品储 备;对科研人员的引进培育不够 重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不够 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应 用、开发没有做到位。
(三)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 显现
“ 十 一 五 ”期 间 ,产 品 、资 源、技术优势进一步向产业化企 业集中,促进了龙头骨干企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粮油工业经济和 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到“十一 五”末,已有 24 家企业分别被列 入 国 家 、省 、市 农 业 产 业 化 龙 头 企业,他们打造的粮食生产基地 已经达到 18 万亩,年产值超十 亿元的企业有 3 家。
2.科技创新需要的是人才支 撑。创业人才既要有深厚的学科 知识,又要有敏锐的商业眼光。要 积极跻身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绿 扬金凤”计划,推动产业发展与 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融合、招商 引资与招财引智的有机融合、外 部引才与本土培育的有机融合。 牢固树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 理念,不断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 才质量,实现“两量并举”。以更 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拓的精神、 更加开放的姿态,广开进贤之路, 大胆使用人才,全力培育科技企 业家,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 者有舞台,从而优化产业格局,壮 大产业规模,突破关键技术,构建 产业高地,促进转型发展。
(三)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 营为依托,进一步打造经济增长 的新亮点
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国家收 购政策、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 增收、履行保供稳价职责的同时, 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拉 长产业链,实施多元发展,跳出传 统粮食,积极跻身到新兴产业革 命中去。利用一头联系农民、一头 联系市民的身份优势,将粮食购 销链条向前延伸,积极投身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