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树之歌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带木字旁的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各种树木,了解各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利用课件和生字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十一种树木及其特点、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各种树木,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拓展植物知识,了解植物国宝,培养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读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了解木字旁,联系以前学过的带木字旁的字,进一步积累巩固。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课后三句有关树木的格言。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些树木的图片,提问激趣: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上的这些树吗?知道它们的名字吗?(点名请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树木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和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好伙伴。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同来认识树木,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鼻音“耐”,翘舌音“掌、装、守、杉”,前鼻音“银”和后鼻音“桐、杨、枫、松、疆”。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杨、桐、枫、柏、棉、杉、桂”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松、壮、化”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谜语示例:
一个老爷爷,靠在树上歇。
(谜底:松)
装束很多,独缺衣裳。
(谜底:壮)
一人手拿一把刀。
(谜底:化)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杨”右边起笔略低于左边,横折折折钩要书写端正,折笔内收,保持重心。
“枫”右边第一笔竖撇要拉长,横斜钩稍向右下倾斜,里面撇短、点稍长。
“松”右边撇短、捺长,撇折向右上取斜势,末笔点略短。
“棉”右边要写紧凑,上面“白”略窄小,下面“巾”要写宽一点。
“杉”右边三撇平行,间距均匀,首撇稍短,中撇最短,末撇最长。
“化”书写右边时注意笔顺,要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易错提示:
“壮”右边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柏”右边是“白”,不要写成“自”。
“棉”右上部是“白”,不要少写一撇;右下部是“巾”,竖要写出头。
“桂”右边是两个“土”,中间不要一竖拉通。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杨—扬(发扬)—汤(喝汤)—场(广场)
枫—风(风格)—讽(讽刺)—疯(疯狂)
柏—伯(伯父)—怕(害怕)—拍(拍打)
化—北(北方)—华(华丽)—花(花朵)
桂—娃(女娃)—挂(挂面)—蛙(青蛙)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圈画出的生字词,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仔细观察课文中的生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明确:课文里有很多木字旁的字,它们大部分是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比如“杏”。
(2)讲解木字旁的书写注意事项,一边范写一边讲解。
明确:木字做偏旁时,字形变窄,写在左半格。
第一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起笔,微微往右上斜;第二笔为垂露竖,是木字旁的主干,要写得挺直有力,写在横画中间略偏右的位置;撇画向左下行笔,要写直一点,弯度不能大,也不要写得太长;为了避让右边,最后一笔捺改为右点。
(也可念诵歌谣:横短轻上扬,竖画略偏右,斜撇要收缩,一点垂下方)
(3)引导学生理解木字旁的构字意义,学会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来快速识字。
明确:木字旁的字一般与植物、木头、木制品有关。
这些字大多是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读音与右半边的字一样或者相似。
(4)思考并举例:你还学过哪些带木字旁的字或与“木”意义相关的字呢?
明确:桃、橙、柳、桔、梨、栏、柱、杆、村、林、板、柜、森。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篇课文用儿歌的形式介绍了很多树木,通过初步学习,大家都掌握了不少木字旁的字,知道这些字都跟树木有关,它们都是形声字。
同学们课下可以多练习书写这些生字,也可以到校园里或自己居住的小区里找一找,看看有没有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树木。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杨树、树叶、枫树、松柏、木棉、水杉、化石、金桂。
2.提问激趣,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树之歌》。
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这首儿歌主要写了什么呀?(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很多树。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都有哪些树。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指名让学生分句朗读全文,老师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2.细读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品读第一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
杨树很高,榕树的枝干比较粗壮,梧桐树的树叶像手掌(“像手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品读第二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这几种树木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枫树、松树、柏树。
枫树的树叶到了秋天会变红;松树和柏树的树叶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不发生变化(“披绿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拓展示例:为什么松柏能够终年常青?
普通的树木在气候不适宜的时候(譬如寒冷、干燥),因为叶子面积较大或表面没有蜡质的薄膜而导致水分散失快,不易生存,所以在秋冬季会变黄、落叶。
而松树、柏树、冬青等,由于叶子尖细或者表面有蜡质层,水分不易散失,所以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存,所以不会落叶,终年常青。
(3)品读第三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几种树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了木棉和桦树。
木棉树喜欢温暖,生活在我国的南方;桦树耐得住严寒,生活在我国的北方边疆(“喜暖”“守北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品读第四句儿歌,出示图片,思考:这句话写了哪些树木?分别有什么特点?怎样
理解“活化石”的意思?
明确:写了银杏、水杉、金桂。
银杏和水杉的寿命很长;金桂开的花是黄色的,香气浓郁,十分怡人。
“活化石”指过去分布比较广泛,而现在仅存在于某些局限地区的古老的动植物种类,如新西兰的楔齿蜥和中国的大熊猫、银杏、水杉等。
拓展示例:为什么说银杏树和水杉树是“活化石”?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
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了下来。
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
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奇珍。
3.指导学生理解课后习题中的三句话。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明确: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
指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明确: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会飘落下来,回到树根。
比喻一个人无论离开故土时间多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乡。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明确:树如果不生根,就无法生长;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说明了立定志愿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是一首有趣的儿歌,向我们介绍了十一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习性:________长得很高大,________的树叶像手掌,________的叶子秋天会变红,________的树叶终年都是绿色的,喜暖的木棉生长在________方,耐寒的桦树生长在________方,________和________被称为植物活化石。
明确:杨树 梧桐 枫树 松柏 南
北 银杏 水杉
2.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谈话总结:树木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净化机,是杀菌能手,还是天然空调。
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是地球家园的保护伞。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认识树木,了解树木,保护好地球母亲的绿色衣衫,保护好人类的这些好朋友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树之歌⎩⎪⎪⎨⎪⎪⎧⎭
⎪⎪⎬⎪⎪⎫杨树——身材高大榕树——树干粗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叶子变红松柏——四季常青木棉——喜暖、长在南方桦树——耐寒、长在北方银杏、水杉——寿命长金桂——花朵香气浓郁认识树木保护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