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编制依据 (2)2 工程概况 (2)3 编制范围及目的 (3)4 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4.1观测点的布置 (3)4.2沉降观测频次 (4)5 沉降标施工工艺 (5)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5)7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6)8观测精度 (8)9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8)10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10)10.1一般要求 (10)10.2资料整理 (11)10.3提交资料 (11)11质量保证措施 (11)11.1仪器的质量控制 (11)11.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11)11.3质量保证体系 (12)12保护措施和制度 (12)石济客专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305#墩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1编制依据(1)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齐济(黄河前)特大桥设计文件及施工图;(2)对本工程的现场踏勘所获得的资料、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及对地质水文情况的了解;(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5)《桥涵变形观测标构造及安装图》石济客专桥通-I-08;(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7)《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8)《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9)集团公司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类似施工经验、施工工法、科技成果。
2工程概况新建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我分部主要承建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墩(DIK408+385.74)至305#墩(DIK414+843.59)范围内钻孔桩、承台、墩身、5联连续梁及桥面附属工程的施工,全长6.5km。
(1)线路等级:客运专线;(2)正线数目:双线;(3)线间距:4.6m;(4)速度目标值:250km/h;(5)轨道标准:正线采用60kg/m、100米长定尺钢轨,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6)轨道类型:有碴轨道;(7)设计荷载:ZK活载。
3编制范围及目的该沉降变形观测方案适用于新建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SJZ-8标齐济(黄河前)特大桥110#-305#(DIK408+385.74~DIK414+843.59)沉降变形观测。
本桥对线下工程的技术条件尤其是工后沉降、箱梁线形控制提出了极高的标准。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4沉降变形观测内容齐济(黄河前)特大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身、承台沉降观测及5联连续梁的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4.1观测点的布置承台及墩墩身沉降变形观测点按照《桥涵变形观测标构造及安装图》石济客专桥通-I-08图纸要求设置承台测标志。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桥墩观测标埋设,当墩身全高大于14米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埋设两个观测标;当墩高小于等于14米时埋设一个桥墩观测标。
桥墩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米左右。
具体埋设位置见附图:《桥墩及承台沉降观测标构造图》。
4.2沉降观测频次每个墩身从承台施工后,就要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下标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
预制架梁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架梁后除荷载变化观测外,每15天应有一组观测。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两天,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两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有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有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有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墩台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5沉降标施工工艺1、承台沉降标预埋:在承台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按图预埋在承台指定位置即可。
2、墩身沉降观测标预埋:桥墩钢筋绑扎组装沉降标预埋件和标牌预埋件口盖上防尘盖利用墩身钢筋和锚固钢筋孔定位沉降标预埋件浇筑墩身砼拆除墩身模板拆除防尘盖安装连接接头利用接头锁紧块和连接接头稍钉固定连接接头拆除标牌贴膜墩身沉降标安装完成。
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1)水准基点的布设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定》、《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的要求。
本段基准点是使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水准点共13个,水准基点为设计院布设。
(2)工作基点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要求,在设计院提供的水准基点间进行工作基点加密,工作基点利用CPⅠ、CPⅡ点和加密四等导线点作为工作基点共43个,工作基点的间距沿线路纵向200m左右布设。
工作基点埋设标准参照《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规定》中CPⅠ级控制点埋设,基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
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见图6.1;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见图6.2。
图6.1 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图图6.2 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 )7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根据《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规定》及《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75020030040025015045040012345表.7.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 1.0 0.3 0.6√n 0.8√n DINI03电子水准仪,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表7.2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水准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m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m)限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1.0 ≤2.0 6√L 4√L 4√L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7.3 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数字数字数字数字二等DSZ1DS1≥3且≤50 ≤1.5 ≤6.0 ≤2.8且≥0.55 ≥2次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几何法数字水准仪视线高度的高端限差一、二等允许到2.85m,相位法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可以为上表中数值减少一次,所有数字水准仪,在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表7.4 垂直位移观测点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1.0 ±0.5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0.60√n 8观测精度根据《桥涵变形观测标构造及安装图》(石济客专桥通-I-08)图纸要求、《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齐济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精度按照二等水准观测要求进行,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01mm。
9沉降观测实施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沉降变形观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沉降变形观测网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水准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水准仪使用天宝DINI03型仪器,配备3m铟瓦水准标尺,且仪器及水准标尺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定期向有关法定的检定机构进行检查,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每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5)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
(6)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电子);视线高度≥0.55m≤2.8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DINI03水准仪,读记至0.01mm(读数)及1mm(距离)。
(7)观测时,奇数站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偶数站按前-后-后-前的顺序进行,返测时相反。
(8)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9)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重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10)每次测量时,同时记录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