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自然地理重点知识一、地球运动(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①从看,自西向东(图甲);②从看,逆时针(图);甲乙丙③从看,顺时针(图)。
(2)速度(右图):①角速度:除之外,处处相同,约为/时。
②线速度:由向递减。
(3)周期:太阳日>恒星日2.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右图)①A是半球;B是半球;一般来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小时。
②C是晨昏线中的线,其移动方向是。
(2)产生时差①地方时:概念: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时,将两个连续正午12时之间等分为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
特点:a.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
b.一般来说,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时间越,时间数值越。
②区时(下图):概念: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占个经度。
以该时区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标准时。
特点:a.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小时,东(多)西(少)。
b.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时刻,日期相差。
③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向西每跨1个时区减个小时或向西每跨1°减分钟)。
④日界线:人为界线:经线(实际有转折);自然界线:时所在经线。
(3)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转①规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偏。
②图示:右图中的虚线表示原来方向,用实线把偏转运动方向画出来示范例题例1. 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留学生在伦敦观看现场直播,此时墙上悬挂的时钟是A B C D例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
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
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月日时。
6月7日8时例3.北京时间2012 年12 月21 日19 时18 分,北半球迎来冬至。
此刻,日期为2012 年12 月22 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A.0 B.1/3 C.1/2 D.2/3【解】A。
北京时间为21 日20 时时,全球各地均为21 日。
而由题知此时北京时间为21 日19 时18分,尚有1/80 的地区未进入21 日,根本不存在进入22 日区域范围。
例4.右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例5.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右图),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南岸沉积作用强烈②南岸受冲刷严重③沙坝将与南岸相连④沙坝将与北岸相连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地球公转转及其地理意义1.公转的基本特征(图甲)(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 、远日点 。
(3)周期:恒星年>回归年(4)黄赤交角:地球的 与 之间的夹角,约为 度。
2.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乙)①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是 ; 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 日,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是 。
②太阳直射点一天向北(南)移动约 度, 一个月移动约 度。
(2)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丙、图丁)①6月22日至9月23日,北半球各地(0°~23.5°N 除外)正午太阳高度角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9月23日至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南半球各地(0°~23.5°S 除外)正午太阳高度角 。
②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南半球各地(0°~23.5°S 除外)正午太阳高度角 ;3月21日至6月22日,北半球各地(0°~23.5°N 除外)正午太阳高度角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
(3)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图丙、图丁)①6月22日至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 ,夜 ;南半球各地昼 ,夜 。
②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 ,夜 ;南半球各地昼 ,夜 。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 。
北(南)半球夏半年昼 夜 ;冬半年昼 夜 。
(4)各地四季更替(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①夏季是一年中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 季节。
②北半球春季时,南半球为 季;半球夏季时,南半球为 季。
南北半球,季节 。
图乙 图丁图丙图甲(5)五带的划分(图戊)①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带,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带。
②终年炎热的是带;四季分明的是带;终年严寒的是带。
③全球五大热量带,从南到北依次是:图戊、、、、。
(三)日照图的判读:用地球仪演示,并找到6时、12时和18时所在的经线。
示范例题例1.一年之中,在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A.0°~23.5°S各地,都是昼长于夜B.0°~23.5°N各地,昼长都是渐增C.0°~23.5°N各地,太阳高度都是渐增D.0°~23.5°S各地,太阳高度都是渐减例2.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下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图回答(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例3.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迎来曙光的是A.甲B.乙C.丙D.丁(2)此时,地方时为18时的经线是A.0°经线B.90°E经线C.180°经线D.90°W经线(3)这天,南极圈上的白昼时间为A.6小时B.18小时C.20小时D.24小时二、地壳变动(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1.圈层结构(1)内部结构:由外到里分为、、。
划分依据: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外部结构:包括圈、圈、圈。
2.圈层特点(1)地壳厚度:高原高山地区较,海洋地区较。
(2)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大气圈上界高度是2000~3000千米。
(4)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5)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形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新的。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示范例题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A.①-变质作用B.②-风化作用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侵蚀作用(2)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B.花岗岩C .大理岩D .砂岩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与地形 (1)板块运动与地形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和高原(如 、 )。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 、、 )。
②张裂→裂谷或海洋(如 、 )。
(2)地质构造与地形 ①褶皱 地质构造岩层状况构造地貌侵蚀前( 力作用)侵蚀后( 力作用) 背斜岩层中间一般向 弯曲背斜成 ,向斜成 。
背斜成 ,向斜成 。
向斜岩层中间一般向 弯曲②断层 构造 岩层状况 构造地貌地垒两侧岩层陷落, 中间岩层突起①地垒常形成 ,如华山、 、 。
②地堑常形成 或 , 如 谷地、 盆地。
③沿断层线常发育成 ,有时有泉、湖。
地堑 中间岩层相对下沉 ①碰撞2.外力作用与地形类型形成地貌示意图实例侵蚀作用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戈壁等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的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V”形谷、破碎坡面溶蚀溶洞、地下暗河、漏斗、石林喀斯特地貌(路南石林、桂林山水)冰川侵蚀(刨蚀)“U”形谷、角峰、冰蚀湖挪威峡湾、新疆喀纳斯湖、北美五大湖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沉积作用流水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风力沉积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冰川沉积冰碛地形、冰碛湖无分选秦岭主峰大小不分、杂乱无章的石块遍布示范例题例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1)~(5)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A ,B ,C 。
(2)图中四地①与②或③与④距离在不断缩短的是,原因是。
(3)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的形成原因是。
(4)红海仍在不断扩展,原因是。
(5)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例2.读甲、乙两个褶皱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甲A处的地质构造是;地形是,成因是。
B处的地质构造是;地形是,成因是。
(2)图乙C处的地质构造是;地形是,成因是。
D处的地质构造是;地形是,成因是。
例3.读“九江附近地区地质构造断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九江和鄱阳湖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2)庐山形成的直接原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地壳水平运动D.地壳垂直运动例4.外力作用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成因与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干旱区B.钟乳石——流水侵蚀——湿润区C.角峰、U形谷——流水侵蚀——湿润区D.沙丘、三角洲——风力搬运——干旱区(2)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B.雨水冲刷C.溶蚀作用D.风化和风蚀作用例5.读右图,下列选项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例6.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例7.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三、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1.大气受热过程(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事项:a b c de f g h(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上图中的箭头,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填字母)。
②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具体情况:太阳辐射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占比重7% 50% 43%被削弱情况大部分被层吸收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红外光(3)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①上图中的箭头,表示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填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