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离骚


(观点二)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 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 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 时才能保持。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 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 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 大)
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 )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处境困窘 今义:生活贫穷, 经济困难 )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 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 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 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 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 楚国古乐曲名。
2.楚辞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 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 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 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 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 “骚体”的。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 兮,长余佩之陆离”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诗人为何 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提示】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辞、形象、 情感的考查。解答该题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比喻,指出它的喻 体;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人“高余冠”“长余佩”的原因;最 后分析出诗人的情感。
失望之后,才写文章。这些文章是他的“苦果”,不是他的 “武器”,所以这些文章当然也不会发生积极的作用。于是他 只好自杀。把屈原的诗人身份提高,无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 份淹没了。(施蛰存著《待旦录》)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 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 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 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 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余秋雨《废墟》)
背景解读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
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 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 王 因 而 疏 远 了 他 。 他 “ 忧 愁 幽 思 而 作 《 离 骚 》” 。 而 《 史 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 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 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4.屈原最终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对应考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解读文本。 【提示】对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表示理解,也可以表示 不赞同,只要能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 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 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 活着便有希望。
1.结构图解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方圜不能周
誓死不屈谣诼谓余以善淫
异道不相安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体解犹未变 隐退修行进不入以离尤兮,余心不可惩 退将复修吾初服
2.主旨解读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 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 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 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 重要的历史资料。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诗人因洁身自 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 了他。诗人批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 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表现了诗人的高 尚品格:炽热的爱情激情、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 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 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 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 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 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 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 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 辩》等。
技法镜鉴
香草喻志
《离骚》大量运用了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
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
“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两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
“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的字眼,
1.诗人开篇“太息”“掩涕”,这是为什么?这一节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 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 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两句启下。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 答 案 】① 伏 清 白 以 死 直 兮 , 固 前 圣 之 所 厚 。 ( 刚 正 不 阿,一身正气) 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 流合污)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 我完善)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 身理想)
第5课 离骚
◆屈原从来没有自居于一个诗人,也没有写万行长诗的想 法,也从来没有像杜甫那样地悲呼“文章憎命达”。他是因为 命蹇才写文章的,并不是写文章以求命达的。屈原一生,始终 在希望自己国家政治修明,至少要能与暴秦抗衡,不受侵略。 纵然自己不能执政当权,一展其抱负,也希望在位者能砥砺奋 发,不贪污,不腐化。然而他终于失望了。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 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 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 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 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4.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名词活用作动词,约束 )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词用作名词,淫荡的事 ) 鸷鸟之不群.兮( 名词活用作动词,合群 ) 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动用法,为……而死 )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缓行 )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 长.余佩之陆离( 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 )
1.字音
修姱.( kuā ) 侘.傺.( chàchì) 攘诟.( gòu )
谣诼.( zhuó) 岌.岌( jí) 偭.规矩( miǎn )
2.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 )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 )
【答案】喻指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表达了诗人 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 路的决心的思想。描绘出了诗人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 中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忽”的含义;然后根据上 下文诗句,理解该词在文中所起的结构方面的作用,由上文来 看,该词起到了“转折”作用,它使诗人的意志更加坚定。 【答案】“忽”字起到转折的作用,表明诗人从反省到进 一步的坚定意志。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对应考点】赏析人物形象。 【提示】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解答时应知人论世,抓 住屈原的生活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政治理想等来作答。 【答案】美政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独特个性与社会、 历史的冲突,使他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他的呼喊、叫屈、 指责、抗争也因此得不到回应。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 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3.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 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 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答案】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 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 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 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 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 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 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知识链接
1.《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 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 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 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 “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