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考试总分:18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时规定:被接管企业的人员及其职务、生产组织管理机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一般不立即加以改变。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使新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C.保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D.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4分)“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3、(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4、(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据此推断,毛泽东作这个报告的时间最有可能是A.1949年B.1950年C.1956年D.1958年5、(4分)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

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公私合营B.计划经济C.国家援助D.抗美援朝6、(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原因不包括A.帝国主义长期掠夺B.战争的严重破坏C.全国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D.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7、(4分)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

这一做法A.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C.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8、(4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9、(4分)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解决农村人地矛盾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AC.现代农业开始起步D.土地所有制变迁11、(4分)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横额:“社会主义好!”。

上联和下联分别指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运动、农村合作化运动C.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4分)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3、(4分)1957年陈云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

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平衡稳定的经济建设方针B.直接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严重损害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4、(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这一规定的实施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5、(4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

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B.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D.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16、(4分)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B.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C.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D.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17、(4分)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8、(4分)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约为100:1,到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

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

”据此可知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19、(4分)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有的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以抒发美好愿望。

下列春联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是( )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争荣”D.“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20、(4分)1949年11月,中宣部曾表示,私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并要求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

”这类经济扶助A.为后来公私合营积累了经验B.以贷款形式盘活了私营报纸C.配合了城市经济改造的进行D.稳定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21、(4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其直接目的是A.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B.发展国营企业C.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D.促使国家财政根本好转22、(4分)新中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很快出现了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

据此可知A.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由更加充分了C.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正逐渐恢复D.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3、(4分)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A.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完成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24、(4分)“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此政策的目的是A.团结一切抗日力量B.巩固革命根据地C.巩固新生人民政权D.实现农业合作化25、(4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26、(4分)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

这一决定的目的是A.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B.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C.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D.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27、(4分)“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该措施A.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B.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C.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D.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体制28、(4分)与1936年相比,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下降了50%,农业产值约下降25%。

国民政府倒台前的12年间,通货增发达到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36807亿倍。

1949年城市中有400万失业人口,农村有4000万灾民需要救济。

这种状况表明A.新中国的成立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状况B.新中国面临严峻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C.建国后必须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D.国民政府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济29、(4分)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A.人民收入迅速增加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迅速实现经济稳定30、(4分)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这一规定A.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B.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C.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求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实行国民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必须严格限制在可能和必要的限度内。

由于有了多种经济成分,这使我们必须有无产阶级明确而周密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整套的经济组织去指导国民经济建设,绝不容许有任何模糊和混乱。

当时,强调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用意在于A.稳固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B.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C.效仿苏联,完善经济体制D.确保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32、(4分)1956至1966年为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极左思潮泛滥,社会主义工业化走过不少弯路留下深刻的教训,但也取得了不小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