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4课
文言知识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谓大同(“谓”表示判断) 天下为公(“为”表判断)
作者作品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 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 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 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其语言 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礼记》与《仪礼》 《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阻塞、杜绝) 闭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门)
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故 故外户而不闭(连词,所以、因此)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缘故、原因)
文言知识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发生) 是
水波不兴(动词,起) 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谓 予谓菊(动词,认为) 修 讲信修睦(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理解文题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 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 为题,不仅揭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 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天下为公”的思想,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宏伟瑰 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文言知识
1.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 jǔ )
幼有所长( zhǎng )
男有分( fèn )
矜( guān )
恶其弃于地也( wù ) 讲信修睦(mù )
废疾( jí )
文言知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联系本课内容,简单说说这幅宣传画的含义。
示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 会和美好家园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 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按照要求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礼运 》,相传为
西汉 戴圣 所编撰,我们还学习过他编撰的另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路)
5.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品德高尚的人;能: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儿童) 故外户而不闭 (外:名词做状语,从外面;户: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关门)
重点探究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在概括“大同”社会的体制上构想出来的, 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可以透过“桃源”中的生活 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 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这就是“大 同”社会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一篇课文《 虽有嘉肴
》。“大道”指古代
政治的 最高理想
。
(2)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
5.请欣赏右面的一幅宣传画,然后按要求答题。 (1)这幅宣传画是由图案和文 字两部分组成的,请用说明性 的文字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进行描述。 示例:这幅宣传画上面是图案,画的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手,围着一幅中国版图。版图上有一间房屋,屋 旁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下面有两行字:和谐社会、 美好家园。
表面现象相似,而本质是不一样的。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理论 上的东西,是用“大同”社会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是经过 加工提炼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世外桃 源”只是一种生活现象,是陶渊明为了躲避现实而虚构出来的理想中的
社会,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C ) A.选贤与能( 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解析〕“分”读“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大道之行也 施行。 (2)不独亲其亲 前一个,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人。 (3)不必藏于己 私藏。 (4)谋闭而不兴 发生,产生。
文言知识
选贤与能(能干的人) 能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 男有分(职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女有归(女子出嫁) 归
归来见天子(回)
文言知识
4.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单一,只有一个)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
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构想?“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 的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积极 意义呢?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 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 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 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 的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思 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 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由茹毛饮血的古代社会发 展到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一个“大同”社会,在不远的将来将在 真正意义上呈现在人类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