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新)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要点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

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

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

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

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

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要点三、物质的量——化学计算的桥梁
1.主要概念
物质的量: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计数单位计量物质的构成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mol。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常用单位:g·mol-1(或g/mol)和kg·mol-1(或kg/mo1)。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常用单位:L·mol -1(或L/mol)和m3·mol-1(或m3/mol)。

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mol·L-1(或mol/L)和mol·m-3(或mol/m3)。

2.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量之间的关系
上述关系网的形成,即相关公式如下:。

要点四、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1.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注意:
(1)使用范围:气体。

(2)使用条件:同温、同压、同体积。

(3)特例: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1)求气体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①标准状况下:。

②A气体对B气体的相对密度。

(2)求摩尔质量M(或平均摩尔质量)
①标准状况下:M=22.4 L·mol-1×。


③(为体积分数)。

(3)确定分子的组成
一般思路是:由体积比导出分子个数比,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

要点五、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 B,单位mol/L,数学表达式。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1)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指定规格的容量瓶、胶头滴管,其他辅助用品。

(2)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3)注意事项
①容量瓶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其程序为加水→倒立、观察→正立→瓶塞旋转180°→倒立、观察。

②定容时,视线、液体凹面最低点、刻度线处于同一水平线。

(4)误差分析
根据,判断:
①若没有洗涤烧杯内壁,使n减小,使浓度偏低;
②若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或定容后反复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则对结果无影响;
③转移或搅拌溶液时有部分液体溅出,致使溶液浓度偏低;
④容量瓶内溶液的温度高于20℃,造成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上所标注的液体的体积,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⑤在给容量瓶定容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大,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俯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小,致使溶液浓度偏高。

要点诠释:作为高中阶段为数不多的定量实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仍是需要重视的内容,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而要在烧杯中溶解,待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时,才能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而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要点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常见几种计算形式
(1)(2)(3)
(4)n(B)=c(B)·V(aq)
2.常见题型解读
(1)利用进行计算(有时可先用或或)。

(2)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换算依据,
c B的单位为mol·L-1,的单位为g·cm-3,M的单位为g·mol-1。

推导:1000 mL即1 L溶液的质量为1000 mL×(aq),
1 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为1000 mL×(aq)×w(B)
1 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为
所以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即可表示为。

(3)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依据饱和溶液的溶解度S,可求算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为;然后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1000w/M,即可推得。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①溶液稀释定律
a.对于已知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溶质的质量稀释前后不变,即m1w1=m2w2。

b.对于已知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溶质的物质的量稀释前后不变,即c1V1=c2V2。

②相同溶质的溶液混合后溶液浓度的计算
a.等质量混合:混合后溶液质量分数为原溶液质量分数和的一半(),与溶液密度无关。

b.等体积混合:。

(5)已知溶液中某种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求其他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依据两个规律:
①定组成规律
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与阳离子浓度之比等于化学组成中离子个数之比,据此可求已知一种离子浓度的溶液中的另一种离子浓度。

如Na2SO4溶液中,c(Na+)=2c(SO42-)=2c(Na2SO4)。

②电荷守恒规律:因为任何溶液都呈电中性,故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应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这个规律称为电荷守恒规律。

例如,在Na2SO4溶液中,c (Na+)=2c(SO42-);在K2SO4、MgSO4的混合溶液中,
c(K+)+2c(Mg2+)=2c(SO42-)(假定溶液中H+、OH-的浓度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