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核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了解染色体的类型,识记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量。

2.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3.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4.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构思、查阅资料、寻找实验材料、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应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联系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

3.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和构建模型的能力。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在于揭示生命延续体会的生物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本章“染色体与遗传”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第一章孟德尔定律,重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要从遗传学上理解孟德尔定律必须系统的学习“染色体与遗传”。

这一模块的其他内容与本章息息相关,如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

同时本章还是选修模块的知识前提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都是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必要的知识基础。

只有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才能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其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为以后的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

总之,“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遗传与变异”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建议课时】2课时。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完了《分子与细胞》模块,具备了比较强的生物学习的能力,学习过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于细胞分裂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虽然高中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抽象,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都比较强,而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非常抽象,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化抽象为直观、具体,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成功感。

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先用有丝分裂过程来回顾原有的关于细胞分裂的知识点,进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初步概念,再讲述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可以先讲述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指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最后讲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层次需要逐步提高。

初次介绍减数分裂只能达到“识记的水平”,通过学习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达到“理解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并应用于对遗传规律理解中,才能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概念最终达到“应用”的水平。

【课前准备】教师:有丝分裂挂图或者CIA、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者CIA;哺乳动物睾丸示意图;带有磁性的各种染色体模型(可以自制)。

建议第一课时用挂图,第二课时用自制CIA授课。

学生:课前复习回顾关于《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特别注重对一些相关基础概念的把握:染色体、DNA、染色单体以及遗传物质复制对三者数量造成的影响。

查找关于精子、卵细胞的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根据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来思考。

二、精子形成过程教师:下面我们以精子细胞为例系统地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

哺乳动物睾丸示意图:1、产生部位睾丸中的曲细精管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在这里教师要把握精原细胞来源和去路问题?让学生明确,精原细胞不但可以有丝分裂产生精原讲述减数分裂内容前要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A Ba b 能性。

A BCD EF教师总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再通过生殖的结合产生合子(受精卵),使染色体数再恢复体细胞水平,通过有丝分裂使体细胞数量增多,在通过细胞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生物个体。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遗传,又产生了一定的变异。

五、检测反馈1、人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比例分别是 ( )A. 4:2:1和4:2:1B. 2:1:1和4:2:1C. 2:1:1和2:2:1D. 2:2:1和2:1:12、下列人体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①口腔上皮细胞②精子细胞③初级精母细胞④极体⑤卵细胞⑥次级卵母细胞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①④⑤⑥3、在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是动物个体形成时一种必要的细胞分裂B.玉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0条,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有10条染色体。

C.任何生物体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不发生联会现象是没有同源染色体缘故。

4、在细胞第一次分裂期间,如果细胞核内有2个四分体,那么它体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依次是()A. 2和4B. 4和4C. 4和8 D .8和165、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A.染色体进行复制B.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C.有纺锤体的形成D.有着丝点的分裂6、图为一种高等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

该种生物的细胞核中染色单体数目最多为()A.8条 B.12条 C.16条 D.24条7、在个体中,从父亲传下来A、B、C、D 4个着丝点,母亲传下来A ′、B′、C′、D′4个着丝点,某一配子从这样的个体随机获得A、B′、C、D′4个着丝点的概率是()A.1/2 B.1/4 C.1/8 D.1/168、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4个图表示的细胞分裂顺序是__________。

(2)甲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判断的依据是_____。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细胞。

(3)乙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细胞。

(4)丙图表示____分裂_____时期。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_____条染色体,_____个DNA分子。

(5)丁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该细胞中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条染色体,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个DNA分子。

]六、相关链接减数分裂的三种类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减数分裂有三种类型:合子减数分裂,配子减数分裂和居间减数分裂。

1.合子减数分裂部分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丝藻、水绵和轮藻等),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合子刚一萌发就进行减数分裂,所以这类植物的减数分裂叫做合子减数分裂。

2.配子减数分裂绝大部分动物和人类以及部分低等植物(如马尾藻、鹿角菜、墨角藻、海松藻和各种硅藻等)是在产生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的,所以这类生物的减数分裂叫做配子减数分裂。

3.居间减数分裂全部的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以及部分的低等植物(如石莼等)的减数分裂,既不是在合子萌发时进行的,也不是在产生配子时进行的,而是在产生孢子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类植物的减数分裂叫做居间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减数分裂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但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分裂后形成的细胞里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而有丝分裂则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也分裂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没有变化(图5-7)二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主要出现在第一次细胞分裂之中,并且前期比有丝分裂的前期更为复杂。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要相互配对,形成四分体,并且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交叉、互换。

这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

减数分裂中的两次细胞分裂之前的间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已经完成。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没有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在不同的生物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之前的间期的长短是不同的,有些生物具有短暂的间期,而有些生物则在末期结束以后,立即进入前期Ⅱ。

受精两性生殖细胞成熟以后,精子与卵相遇,精子入卵并与卵结合时,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称为受精。

动物的受精过程包括顶体反应、卵的激活、精卵融合等主要阶段。

顶体反应绝大多数动物卵的外周都有卵膜(包括卵黄膜、透明带、放射冠等),主要成分是黏蛋白或黏多糖。

当精子与卵外周的卵膜接触时,就与卵膜上的糖蛋白产生特异性的结合。

这种结合能够激发精子产生顶体反应:顶体前面的部分质膜消失,顶体内所含的水解酶被释放出来。

在这些酶的作用下,精子穿过透明带等,附着在卵黄膜的一定部位上。

卵细胞的激活精子一旦与卵接触,能够激发卵本身发生一系列的激活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皮层反应、透明带反应等。

卵黄膜的下面是皮层,皮层中含有大量的皮层颗粒。

皮层反应发生在精子与卵黄膜融合的时候,它是指从融合点开始,皮层颗粒破裂,内含物外排,由此波及到整个皮层。

透明带反应是指皮层颗粒的外排物与透明带一起形成受精膜的过程。

这些反应起到阻止多个精子进入卵内和激发卵进一步发育的作用。

精卵融合精子头部进入卵的细胞质以后,迅速膨大,并且出现核仁,形成核膜。

精子和卵的细胞核相互靠近,有些动物的这两个核融合成一个,如海胆有些动物的这两个核不融合,而是相互并列,核膜消失,仅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的染色体组,这样就完成了受精作用,如哺乳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