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水污染专题——广西两起镉污染事件(从两起事件中看政府在危机信息传播上的进步)水滋养生命,是自然界中万物之源。
水质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一次次的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有关河水被“染色”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表明国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呈多发态势。
一、事件回顾开端:1月15日,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群众用网箱养鱼突然批量死亡。
加剧:宜州市环保部门经过调查发现,死鱼是由于龙江河宜州拉浪段镉浓度严重超标引起。
扩散:1月26日,污染团进入龙江下游的柳江。
27日,柳江上游部分河段现轻微污染,柳州寻备用水源。
应急:28日,广西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29日,镉污染已进入柳州水源保护地。
危机信息传播阶段分析:广西镉污染事件发生后,事件传播一共出现五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但是一直到第三阶段政府才有效介入,直到第五阶段政府才出面进行民意安抚,图示如下:第一阶段:1月19日—1月24日危机静默期媒体开始报道,公众关注低。
政府在此过程中没有明显危机应对动作,信息封锁。
第二阶段:1月25日—1月26日危机渐进期柳州发生“抢水”风波,媒体进行了一定量的报道,官方关于镉污染信息处理较为模糊。
此阶段中涉及镉污染信息大量出现,政府正视谣言的严峻性。
第三阶段:1月27日—1月31日危机爆发期媒体报道转载频繁,公众关注快速上涨并达到峰值。
政府发布了镉污染处理响应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民众,镉污染情况得到控制。
第四阶段:2月1日—2月3日危机稳定期官方通报新进展,民众强烈关切,政府回应民众的疑问,在道歉同时加强了危机的安抚。
第五阶段:2月3日后危机衰退期污染防控取得成效,没有造成严重镉污染,相关责任人被问责。
但媒体继续进行追问。
二、危机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引导、协调、处置1.权威发布。
2012年2月1日河池市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由市长发布新闻。
大家关注的很多内容,比如整个污染事故的处置,企业排查处置的情况,详细说明对群众信息发布的情况2.资源合理配置。
村里的自来水已经停止供应,只要打一个用水的求助电话给政府,水车就会马上来送水,解决市民恐慌性抢购、囤积矿泉水行为3.安抚情绪。
2012年1月24日,柳州市开始通过网络论坛、微博、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滚动公布水情监测结果,平息市民恐慌情绪。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后:评估和恢复1.处置,公开。
2012年1月30日下午,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涉嫌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了通报2.补偿,赔偿。
政府将帮助养殖户对污染企业进行索赔,受污染水体达标稳定后,及时开展污染水域渔业资源受损失的情况调查和评估三、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位于事发地的河池市和下游的柳州市两个城市对新闻媒体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
最初几天,河池市的信息发布极度匮乏,公众只能获得只言片语的零星消息。
两周之后,河池市向媒体提供新闻通稿,称该市正全力推进龙江河段污染处置工作,污染水体镉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对事发原因、污染源、环保数据等关键信息只字未提。
不同的是,柳州市一直利用报纸、电视公布事件进展及水质情况。
从23日开始每两小时向市民公布柳江水质检测数据,并邀请媒体参观当地自来水厂及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由于政府信息得到详尽公开,柳州市民的恐慌情绪得到平定。
2008年5月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重点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等12个方面的政府信息。
关于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原本规定,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事发地政府“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时删除了这两条规定,体现了保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采访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的原则。
事件中媒体传播趋势图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的出现,媒体作为信息发布,获知渠道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媒体亦应从过去的传播员和喉舌转变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媒介”、政府危机管理的协助者、社会的“稳定剂”和“动员器”,更大发挥其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然而,时隔一年后,同样的地方,同样的问题,政府似乎有所进步,在与媒体、公众之间的关系上已有了新突破。
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事件回顾2013年7月1日—5日,贺江贺街至合面狮水域陆续出现死鱼现象。
7月6日,贺州市官方回应称:在贺州与广东交界断面扶隆监测点检测出有害物质,水质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
贺州市立即启动二级应急预案,沿河段逐家查找污染源。
贺州城区自来水出水口水质正常,城区居民饮用水不受影响。
6日下午,广东肇庆市封开县政府向贺江、西江沿线下游群众和自来水厂发出紧急通知,停止饮用贺江受污染水源、不要食用贺江鱼类等水产品。
6日晚间,广东环保厅负责人表示,在广西贺江上游发现的水体污染已经得到控制,对广东影响并不大,此次事件基本不会对下游西江造成影响。
7日凌晨,贺州市副市长在回应贺江水污染环境事件时指出,在贺州市与广东交界的断面监测最新数据显示,镉已达标,铊少量超标,饮用水经过水厂处理后,出水质量能够达标,不会对民众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响。
8日下午,广西贺州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贺江水污染事件的最新情况。
相关企业责任人已经被公安机关控制,环保部门对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向公众表示道歉。
9日晚,贺州市市长白希发出公开道歉书,就贺江污染事件向全体市民等道歉。
白希在道歉书中表示,此次事件的发生,说明贺州的环境保护和监测治理工作存在严重的漏洞。
此前,白希已致电肇庆市市长,并通过他向贺江下游受影响的兄弟市县受损害群众诚恳道歉。
10日,贺州市政府做出决定,对平桂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声宁等5名贺江水污染事件相关责任人予以停职。
一、政府角色重构1.从危机信息管理的包办者转变为危机信息管理的沟通者和主导者由于广西省在2012年也发生过柳州龙江镉污染事件,当时政府的处理措施事后受到许多民众的诟病,在此次污染事件发生时,人们不由得联想起了上次柳州龙江镉污染事件,所以对广西省的环境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但随后由于贺州市政府应对得当,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和下游城市联系,并且对公众和下游城市道歉,等到事态略微平稳之后迅速处理了责任人,使得网友的质疑和不满的声音有所缓和。
开始理性的思考这次水污染事件,并且对环境监管工作当中的困难展开讨论,成功的将公众的不满情绪引导向了更为理性的一种讨论。
第一次回应:7月9日,在贺州市将污染水域逐步控制之后,就此次水污染事件发布了第一个官方的回应,贺州市市长发表了一封公开的道歉信,信中对此次事件的应对过程做出了说明,并且承认贺州市在监管当中存在的疏漏等问题,已将污染责任人控制,向市民和下游市县的居民道歉。
公开信发布之后虽然仍有小部分网友对屡禁不止的非法小矿厂表达不满,但事态基本平息。
第二次回应:7月11日,再次发布新闻,对政府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企业责任人刑拘,并对非法矿厂进行整顿。
对于贺州市如此快速的处置责任人,群众给予了肯定。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市政府先后组织2场新闻发布会和2次集体采访,如实发布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和公众关切问题,并以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名义发表《公开道歉书》;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防止恶意炒作,努力消除公众疑虑。
所发布的新闻稿全部由现场指挥部先期把关、由自治区指挥部统一口径,确保了信息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2. 最大程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理性参与,减少不安定因素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新闻关注度走势(单位:篇)从新闻关注度走势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贺江水污染事件经历了一个类似过山车般的走势。
在主流网络媒体源发,众多新媒体推广下,事件曝光的当天,新闻关注度就快速升温,7月7日、8日、9日三天的新闻报道量都超过1千条,呈现出一个高温运行态势,官方后去的排查污染源、控制企业责任人以及诚挚道歉,让舆论热度得以较快回落。
舆情趋于平稳状态,并未引起群众的恐慌心理和别有用心的扰乱社会秩序的谣言出现。
7月6日16时20分,新华网地方频道发布文章《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污染事件》,该文章发布后被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等网络媒体转发,事件传播面快速扩展。
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此消息来源的主体是贺州市政府,当地官方在发生危机事件时并没有刻意隐瞒,而是第一时间告知公众,避免了公众恐慌情绪的出现。
二、媒体角色的重构1、传递信息,协助政府在危机中正确引导舆论中新网发布文章《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成为7日网络媒体转发的重点,江水污染物初步探明并快速告知公众,谣言滋生空间被极大压缩。
同时,环球网的文章《粤环保厅:广西贺江水污染对广东影响不大》也为网络媒体所大量关注,为官方在互联网上发酵的危机应对提供了有力帮助。
从媒体关注度走势图上可以看出,贺江水污染事件在8日的关注度达到一个峰值,相关的新闻报道量达1400余篇。
从媒体报道的重点来看,主要放在了“重要污染源责任人被刑拘”和“当地环保部门致歉”,这两方面的报道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走向,减轻了官方面对的舆论压力。
2、准确理解公共危机信息并进行客观报道事故处置期间未出现记者蜂拥而至、媒体集中炒作等情况,舆论态势平稳,社会秩序井然。
7月6日以来,先后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1家媒体、56名记者相继到达贺州,对事件进行了报道。
截止7月13日,区外媒体记者全部撤离贺州。
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与媒体的通力合作1、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借助多媒体渠道第一时间告知公众事实当地环保部门开始对贺江水质进行监测后,经由网络媒体向关注此次危机的公众发布测定结果;贺州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时时通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的渠道来对事故应对的最新进展发布实时数据及应对措施,使得群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到事故处理的过程,杜绝了谣言和恐慌滋生的空间,稳定了社会秩序;由于污染水域蔓延至与广东的断面交界,贺州市政府积极和下游城市联系,并且对公众和下游城市道歉,并与广东联动处理,及时公布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等事实,在政府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上得到健全,实现了横向沟通。
2、媒体开始逐渐成长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坚持客观真实,在危机中与政府构成一个良性的信息传播管理系统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新华网地方频道发布文章《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污染事件》,信息内容来源于贺州市政府,内容真实明确,不失偏颇地向公众展现事实;随后,当官方面对沉重的舆论压力时,媒体亦放弃将灾难、污染、缺水等一系列词语作为热点吸引公众眼球,而是作为一剂社会稳定剂,报道重点主要放在了“重要污染源责任人被刑拘”和“当地环保部门致歉”上,有力地引导舆论趋势,维护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