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班幼儿过渡环节的组织与优化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过渡环节,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大课程观认为,“幼儿园每项活动都是课程,一日活动都是教育。
”幼儿园教育仅靠一两个教育活动的培养是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是一个教育整体,过渡环节是贯穿其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和作用,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让幼儿在园的分分秒秒都过得充实,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学年的幼儿园教育,大部分具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能够较快地独立完成入厕、洗手、喝水等环节。
4—5岁的幼儿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已出现最初的责任感;规则意识开始萌芽,但是非观念仍较模糊;活泼好动,积极地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和了解新鲜事物;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与同伴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初步学会合作,但是仍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过渡环节的表现,教师应以此为依据,发现日常组织过渡环节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思考优化过渡环节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过渡环节的组织是否有序、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幼儿在园一日各项活动的有效进行。
如果能够精心设计游戏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安排、灵活地进行指导,则有助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但是现实中,部分教师的精力更多的是倾向于如何组织好一个教育活动,特别是开放活动,或者忙于布置班级环境和活动区背景墙饰,而对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
主要表现在:
(一)忽略人际互动
教师有时会忽略过渡环节幼儿之间和师幼之间的人际关系。
如入园接待环节,教师进入工作状态较慢,缺少对幼儿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的观察;在入厕、洗手、喝水环节,教师没有给幼儿一个自主安排的和谐空间,要么是强制性的严厉说教,要么是任
由幼儿自由散漫,教师没有把握好“管”和“放”的关系,出现“管则限制”“放则散漫”的现象。
有的教师管得多了,全体幼儿整齐划一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不管幼儿内心是否愿意、真正喜欢;有的教师放得多了,把过渡环节当作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散成一盘沙,有的幼儿无所事事,有的则大声嬉笑打闹,乱成一团。
(二)忽视教育价值
在生活过渡环节,教师有时会忙于其他的事情(如案头工作、布置环境、整理活动区材料等)而忽视对幼儿的细致观察和指导,把过渡环节视为类似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从而出现自由散漫、无序玩耍的现象,更有甚者在这时出现意外事故。
此外,教师在过渡环节总是随机进行教育,而缺乏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忽视了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三)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在过渡环节往往出现形式单一的活动,如在餐前看动画片,玩建筑玩具,或者任由幼儿自由攀谈、大说大笑,更有老师只是让幼儿趴在桌子上休息,自己忙于下一个环节的材料或其他事情,疏于对幼儿的观察、沟通和指导。
殊不知,内容积极向上的动画片、益智类的建筑玩具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互动是良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如果每天的过渡环节都重复做这一件事情,形式如此单一,幼儿也会逐渐丧失兴趣,教育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了。
二、过渡环节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教师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学前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影响着幼儿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亲密融洽的师幼互动关系和友好和睦的同伴互动关系能够使幼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这种情感又可以作为幼儿行动的动机。
作为教师,应该在过渡环节尽量为幼儿营造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不断丰富幼儿同伴交往的内容,结合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给幼儿同伴之间创造类似一起晾晒毛巾、收拾整理活动区材料、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等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
社会态度和情感的培养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幼儿只有通过与同伴交往才能学会互相合作和集体生活。
同时,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还应该通过分享“小秘密”和谈心等方式让幼儿深切体验到教师的爱。
营造愉悦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借助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4—5岁的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过渡环节播放一些世界经典钢琴名曲,如《梦中的婚礼》、《天空之城》、《蓝色多瑙河》等,舒缓优美的乐曲为幼儿提供了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顺利有序地自主完成过渡环节。
(二)设计适宜的活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主要包括入园接待、入厕、洗手、喝水、餐前准备、饭后散步、离园准备等,这些环节按照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整段时间和间隙时间。
不同阶段和时长的过渡环节应该设计适宜的活动进行过渡。
以整段时间的过渡环节——入园接待为例,入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开始,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按时入园能够为其愉快地进行区域游戏、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和户外活动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幼儿来园时间不一、入园时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也不同,因此在入园接待环节适宜组织幼儿进行分散、自由的游戏,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请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阅读图书、玩建筑玩具、与同伴轻声交谈等。
再以间隙时间的过渡环节——入厕、洗手、喝水为例,由于这些时间比较零散,幼儿完成的顺序先后不一,应该尽快把幼儿集中起来,组织一些相对安静的、时间较短又可以重复进行的游戏。
以中班为例,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适合该年龄阶段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手指游戏《猴子和鳄鱼》、《五个兄弟》······动作儿歌《学好样》、《谁会飞》······这些小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幼儿手部动作和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同时还能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此外,还能组织幼儿进行猜谜语、唱歌、数字游戏、讲故事等小游戏,等待的幼儿可以两人或三人自由组合进行游戏,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吸引还没完成的幼儿尽快完成入厕、洗手、喝水环节,不拖拉,加入到有趣的小游戏中来。
再以午睡环节为例,中班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让幼儿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运用播放器或者朗读等方式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在入睡前不再是交头接耳、你打我闹,而是在优美的词句和朗朗上口的韵律中,在文学的熏陶下逐渐进入睡眠状态,顺利完成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4—5岁是幼儿个体模仿能力较强和从众心理明显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在过渡环节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同伴之间的帮带作用和榜样的力量。
比如,在对过渡环节进行评价时,可以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及时对个别幼儿的良好行为(排队、谦让、互助等)给予表扬和鼓励。
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强化个别幼儿的正确行为,对其他幼儿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只有通过不断地内化行为规范,才能逐渐地养成文明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安排适宜的任务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其目的在于达到不教。
”中班幼儿有着较强烈的服务小朋友的愿望,也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成小小任务的能力。
因此,在一日生活过渡环节,充分发挥“小小值日生”的作用,让幼儿尝试完成一项任务,由易到难地锻炼幼儿的能力。
比如在喝水环节,请个别幼儿督促其他小朋友接水;在餐后环节请个别幼儿检查其他小朋友漱口擦嘴;在餐前准备环节请今天的值日生给小朋友们发餐碟、小勺子等。
安排这些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小任务,不仅可以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能力,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增强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和成就感。
(五)保教密切地配合
过渡环节组织得有序和高效,离不开保教的密切配合。
无论是教养员还是保育员,都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教观念,做到分工明确,彼此兼顾。
例如吃午点环节,教养员负责活动室内幼儿吃午点的行为,渗透文明进餐行为的教育,保育员则关注盥洗室内幼儿的洗手情况,指导幼儿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文明的如厕习惯。
保教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不仅能够提高过渡环节的效率,还能明显地降低过渡环节发生意外突发事件的几率。
对此,保教人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也要熟悉对方的工作,才能在过渡
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互相配合,支持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过渡环节是连接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纽带,如果我们坚持保教密切配合,首先给幼儿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开展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则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减少了消极等待的时间,增加了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有效地降低了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
中班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不断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一日活动都是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