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在高中数学中如何做到兴趣教学

浅议在高中数学中如何做到兴趣教学

浅议在高中数学中如何做到兴趣教学
兴趣是人类探索世界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践活动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师都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学习积极性也都比较高,但是经过一段的学习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考试的成绩往往和学生们的期望相差太远,以致于很多同学心理上无法接受,逐渐失去了学好数学的兴趣,有的同学到高三以后就干脆放弃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深为可惜。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这样呢?我觉得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没有了,只感觉到了数学的枯燥和无味,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他们长期的数学学习是绝对必要的。

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说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高中数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

数学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他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数学知识,所以说数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实用性这一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找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让高中生发现数学的魅力。

数学非常深奥复杂,具有无穷的魅力。

当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规律后,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概念是经过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得出的,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阐述。

所以,不能简单地定义数学概念,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和总结,探索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数学的创造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教师去激励其学习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将知识的原料进行智力加工。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剪剪、量量、说说等各种形式去感知,建立形象,丰富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四位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师让学生用细铁丝自制一个比较规则的椭圆,经过把椭圆拉成圆、矩形和三角形等形状,根据其面积不变的原理最终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

通过学生的独立参与,发现问题的隐蔽关系,学生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分析、归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三、通过趣味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等特征,许多学生觉得数学比较难学。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如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故事联系起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故事中,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相传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印度国王很高兴,要赏赐他。

西塔表示自己不想要贵重的赏赐,只需要一些麦粒。

在棋盘的第一格放1个麦粒,在第二格放2个麦粒,在第三格放4个麦粒,依次类推,后面每格所放麦粒数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将棋盘上所有方格放满。

国王听他这样说非常高兴,认为西塔只需要几粒麦粒而已,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吩咐属下去准备。

过了一会,属下满头大汗地跑过来对国王说,仓库里的麦子不
够放。

那么在一个小小的棋盘上究竟能放多少麦粒呢?要求学生计算。

学生在纸上计算得出:1+22+23+24+…+263。

学生看到这个式子后一时无法得出答案。

此时教师提问:有没有简单的算法,可以快速算出答案?这样,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趣味故事联系起来,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参与数学活动。

四、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教师应该主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当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后,才会愿意学习教师所教学科。

同时,教师需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催化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思考,吸引其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

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则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

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产生兴趣。

总之,兴趣使人成长。

一个人兴趣的培养,可能只是因为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可能只是因为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或者是经过自己不懈努力之后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数学教师就是要捕捉任何一种可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瞬间,然后把这个瞬间放大,并鼓励学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获得更大的进步,这就是数学兴趣的培养过程。

看起来很简单,说起来也很容易,但是真正地做起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

我相信,只要数学教师不断努力,一定会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数学教育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2]郭立昌。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数学通报》2005
[3]杨启亮。

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高文。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