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熟读并背诵第四节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思考本文思路
学习新课
一、了解背景、作者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
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

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

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

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二、了解本文
原文较长,为便于学习,入选教科书作了删节。

除开头和结尾书信格式语外,全文共六节。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第一课时
1、字音
头抢()地伏法受诛()暴()肌肤榜箠()圜墙()占卜()囹圄()槛()缧绁( )
2、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第二、三节,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其思路是什么?
第二课时
1、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2、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第
4、5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
4、熟读并背诵第四节
第三课时
1、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3、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4、思路分析
5、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什么?
6、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