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
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
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
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
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
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
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
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
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
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
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
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
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的“边缘地带”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因此: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意大利将军朱利欧·杜黑提出了空权论,他认为“天路”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而空权可以决定战争的命运。
1921年发表《制空权》一书,指出要发展强大的空军,争夺制空权,获得战略主动。
而以空军摧毁敌国战略目标,即无须与陆军海军正面作战,也能够消灭抵抗的意志。
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德国地缘政治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人物是德国将军卡尔·豪斯霍弗尔,他推崇“国家有机体”与“心脏地带”学说,并且深受“生存空间”概念的影响。
他认为,生存空间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国家掠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而心脏地带论也可以说明德国的战略定位与对外战略。
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利用其创办的期刊推广德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并且影响了纳粹扩张主义的发展。
德国地缘政治成为纳粹德国扩张主义的后盾,连带拖累了战后地缘政治及政治地理学的地位与发展。
美国的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美国支持20 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
"说,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边缘地带"理论。
其表现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的势力影响到“心脏地带”以及东欧与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其政治力量不可一世。
美国仰仗着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实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介入“心脏地带”干预土耳其、希腊事务。
可以说“心脏地带”学说中所说的内外新月形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使美国主宰世界的机会到来。
"边缘地带"学说的驱使下,开始拉拢英国等西欧国家(西欧各国为了维持国际格局的均衡参与进来),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体系,在西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与日本的安全条约,与东南亚的集体防务条约,到中东的中央条约组织,对苏联形成包围,阻止苏联控制心脏地带,进而统治欧亚大陆。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与中苏建交,使得苏联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美国为手的西方国家担心中苏结盟控制亚欧大陆,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并积极加强与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还保有马汉所提的“海权论“,其理论体现在美国的海权思维上。
在冷战时期,美国在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强大的舰队,它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域取得绝对优势。
美国依靠像巨人一样强大的海上舰队建立了庞大的海上霸权。
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原来的海上战略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局势。
为了继续其海上霸权必须改变策略。
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是维护美国利益。
美国一直以来的作战方式表明,美国强调在尽可能远离其本土的地方防止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其目的是实现其本土的绝对安全。
为了其自
身的安全,美国的舰队就必须前沿部署到别国内。
控制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派海军部署舰队,以威慑伊朗和中东的宿敌。
在太平洋地区增加战斗力量,遏制俄罗斯和中国以及潜在的敌人。
继续在西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部署战斗力量。
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冷战以后)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控制欧洲②战略向亚太地区倾斜③控制中东④稳住拉美⑤关注非洲。
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进而加强对欧洲的控制。
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加紧建立一个单级世界。
因此,美国极力主张北约东扩,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
这样一来,可以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并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冷战结束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亚太地区,其军事政治活动和手段也随之展开,如频频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大举增兵亚太,加强与日韩澳等亚太军事同盟的关系等。
美国推行的“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和市场自由化”不但把伊拉克纳入了战略轨道,也经一步加强了其对伊朗的遏制,推进了其向中亚的渗透步伐,实现了对俄罗斯等大国的战略围堵。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拉之间的冷战联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美国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战略,继续把拉美国家纳
入以它为首的新体系内,以便适应新时期的美拉合作。
美拉之间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安全领域也加强了合作,如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安全合作、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
非洲虽不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心地位,但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美国对非洲的关注日益增强。
美国重视非洲,也是为了牵制欧洲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
人类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与和平,而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要居安思危,时刻不忘战争距离我们并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
细算下来二战距离我们也还不到60年,欧亚交界的中东地区还时常发生战争。
东海南海的海岛之争一直摩擦不断,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更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择手段。
我们学习研究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思想正是试图预判可能发生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以提前做好准备,保护我们的国家,维护我们的利益。
参考文献:
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
王恩涌等编著: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相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9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