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xxxx年x月xx日
临安城市绿地调查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张梦蝶园林131班201304010104)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也愈发重要,引起了创建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热潮。
在此情况下,临安仍能荣获县市级“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称号。
二、调查目的
了解临安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景观特色、植被状况等三、调查对象
临东公园、苕溪公园、吴越人家、林水山居、大学路、科技大道、环城北路、浙江农林大学
四、调查方式
采取实地勘察测量方法
五、调研成果
公园绿地篇
社区公园——临东公园
临东公园位于临东桥的一头,是临东小区的社区公园,同时也是是苕溪带状公园的一个节点。
全园建设面积6000余平方米,绿化品种多达200余种,保留现有的地势地貌和植被分布。
植物配置上采用相对集中的丛林式造景手法,以色叶树种为基调,确保建植后的山体植被季相分明,林相突出,结构明显。
山顶是一座仿传统斗拱古建筑重檐的还乡亭,与太庙
山安国楼、功臣山功臣塔呈三足鼎立之势,空间景观视线成一体,使临安城内最富人文和历史底蕴的两座山,通过“还乡亭”与苕溪巧妙牵手。
全园铺装采用各色花卉铺装,如松竹梅三君子,体现了临安的区域特征文化。
但是作为一个社区公园,服务设施不足,没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活动,也没有儿童活动区。
花卉铺装——松花卉铺装——竹花卉铺装——梅
小区游园——吴越人家、林水山居
吴越人家分成南北两个区。
南区的小游园靠近南区西入口,属于外向式游园,并与会所相结合,有微地形变化,故采用自然式布置。
会所西面主要是老年活动区,亭廊结合植物景观,形成一个相对安静而又开阔的静区。
会所东面主要是儿童活动区,地形相对平坦,设置了沙坑和一些游戏设施。
外向式的小区游园将绿化空间从居住小区引向“外向”空间,丰富了街道景观的功能。
北区的游园位于虽处于北区中心,是内向式的绿化空间,但位置靠近主入口,三面围合,一面开敞,提高居民的可达性,同时却也减弱了居民的领域感和安全感。
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地形优势,采用了山水格局的布置,也体现了临安的山水城市的特征。
林水山居的小区游园也是一个内向式的绿化空间,受到周围别墅群的环保围合,形成的空间环境比较安静,较少收到外界人流、交通的影响,增强了居民的领域感和安全感。
该游园以水做主题,有静有动,有湖有溪,有宽有窄,形式多样,景观丰富。
临湖还设有亭廊,提供休憩观赏场所。
但是总体儿童活动范围较小,活动内容也不够丰富。
林水山居吴越人家北区吴越人家南区
风景名胜公园——钱王陵
钱王陵是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鏐的陵墓,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
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临安市“红色之旅”景点。
钱王陵属于风景名胜区,位于锦城镇太庙山山脚,南接衣锦街,东邻浙江农林学院老校区,占地11300 平
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也可以说是临安的“城市绿肺”。
整个陵园以太庙山做背景,整体布局中轴对称,起于牌坊终于墓碑,地势不断抬高,生肖武将雕塑对称排列,植物规则式种植,且多用松柏对称种植,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
陵园内保留了钱王祠、婆留井、功臣塔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并结合展览牌介绍牌,可进行科普教育。
陵园休息区只有州池亭子,景观只有太庙山,景观效果太少,缺少可供休憩点
钱王陵入口婆留井
带状公园——苕溪公园
苕溪是青山湖的支流,贯穿环城北路和大学路。
苕溪公园,全长约为3500米,带状滨水绿地,内有3座桥梁,3座橡胶坝,同时满足满足洪涝排汛和景观功能,是临安一道有序列感的,不间断的具有延续生长性的“城市风景线”。
苕溪公园主要有四大特点:防汛、景观、生态可持续性、文化性。
防汛:在现有驳岸的高度上增加1.5米高的堤岸,满足防止50年一遇的洪水要求。
利用高差设置富有变化的景观竖向层次空间。
景观:创建小路、栈道、休憩平台、河岸景观,让人们可以在河岸场所中进行漫步、骑车、集会、观赏,功能性与自然性完美结合,提供独特而美妙的体验。
每间隔一定的距离会设置一个节点,其中临东公园由于其特殊的位置是苕溪公园其一的一个节点。
生态可持续性:以水为主题,构建生态型的水景观,,优化河道绿化配置,恢复湿地系统,保证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特征体现:本土文化(钱王文化、吴越文化、诗歌文化、山水人文文化等)的艺术化现代化呈现。
如千年诗廊,以诗会友,将临安有影响力的诗人和作品,通过雕塑、小品景墙的形式来体现,并结合笔墨纸砚进行场景展示,形成一条富有文化品位的诗歌长廊。
诗乐园体现“诗情画意”的
景观效果,运用雕塑、浮雕小品等形式供游客游赏,沿路设有钱鏐的雕像及后人歌颂钱王的诗歌文化景墙等。
苕溪公园局部图
附属绿地篇
居住绿地——吴越人家、林水山居
吴越人家位于浙江农林大学附近,主要是面向大学师生和外来务工的经济适用房。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由双林街道分成南北两个区,建筑沿道路两侧行列式布置,形成了院落式的组团绿地。
每个组团绿地以一定面积的硬质铺装结合植物造景,提供简单的室外活动场地。
组团绿地虽然布置简单,但是每个组团的形式各不相同。
这不仅丰富了小区景观,也提高了每个组团的辨识度。
其组团绿地以及宅旁绿地一般点缀配置保健型的植物群落,如枇杷、石榴等果实型植物,栀子、海桐等香花植物。
林水山居从内由外依次是独立式别墅群,联排式别墅群,高层建筑群。
建筑群间距离比较近,其组团绿地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主要起交通作用。
独立式住宅的宅前绿地一般是开敞或者半开敞的,宅后绿地布置就较为封闭,形成私密性的生活空间。
低层联排住宅前是开敞的绿化空间,在入口处扩大到道路形成场地,供居民交往与小憩;宅后是半公共性的观赏绿地。
高层建筑群的宅旁绿地,植物种植比较荫蔽,对高层居住的景观效果好,但是底层的采光问题很严重。
整个居住绿地中随处点缀了一两棵枇杷果实和一些季相变化明显的花灌木,
林水山居吴越人家
公共设施绿地——浙江农林大学
大学校园绿地主要分为九种类型:入口区绿地、教学科研区绿地,学生生活区绿地、校园道路绿地、、集中休闲绿地、体育活动区绿地、实验基地绿地,后勤服务区绿地、教工生活区绿地。
浙江农林大学主要有四大特征,首先大学最重要就是科研教学,故其中的教学科研区绿地和实验基地绿地面积之和几乎占全园面积的一半,提高了校园整体绿地率,也保证了师生上课教学研究有良好的场地条件。
其二文化性,主入口的木化石、校训石、院士林等等,处处体现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特色。
其三景观性、有山有水,有亭有廊,有草坪,有树林,有广场,有舞台,创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其四生态性,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校园、植物园二园合一,打造是一所生态型校园,保留原有的山地形成良好的小气候,植物选用当地树种银杏、山核桃、竹子等和净化空气具有保健型的树种如松柏、香樟、榆树等。
浙江农林大学除了作为校园,也是周末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园”。
浙江农林大学总平面图分区 图书馆
对外交通绿地和道路广场绿地——大学路、科技大道、环城北路、高速入口 大学路是临安交通的的次干路,形式也是最简单的一板两带式,景观性和文化体现性比较弱。
科技大道和环城北路都是对外交通道路,分别是四板五带式和三板四带式,中间分车绿带一般采用红花檵木、金森女贞、金边大叶黄杨、龙柏等做色带或者造型植物,一是分离机动车和非机动,避免车辆混合行驶相互干扰的矛盾,而是能防眩光,降低驾驶者的视觉疲劳感,保证行车安全。
植物景观相对比较单一反复,其行道树多是选用临安的当地特色植物,体现临安的特色文化。
高速入口是对外交通道路,两板三带式,是外来车进入临安短暂停留的地方,景观十分丰富。
两边是草坡地形,中间的分车带是一系列植物造景小品,体现了临安的山水特色。
入口处来设置了仿古建的牌楼,牌坊写的是“临安”两个字,体现了临安古都的城市特征。
大学路 环城北路 科技大道
高速入口中间分车带 高速入口两侧草坡
六、结语
绿是生命之道,城市之魂。
城市绿地不只是一种鸟语花香、绿茵林茂的形态绿,而且是一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布局,结构、功能、过程和谐的系统绿,是一种技术、体制、行为配套,竞争、共生、自生功能完善的机制绿。
本文通过对临安的城市绿地调研过程中,总结了各类绿地的特征,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了解到各类绿地对整个城市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人们越来越渴望拥有多样化的绿色城市空间,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果园农田等市域绿地,更渴望的是一出门就能有一片可供日常游憩观赏的公园。
研究城市绿地系统,打造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