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学 习 过程 , 以 及情
一基本目的 , 具体提
感 、态度 、 行为的变
出了如下基本理念 :
化 。实现评价目标多
1 .学 习 对 生 活
元化 , 评价手段多样来自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化 , 形成性评价和终
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 结性评价并举 ,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 创设
地理知识 , 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 增强学 一种 “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 的激励性评价
地理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 就是要致力于使 学生形成从地方 、 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 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 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 、思辨 能力和创造素质 。
地理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 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 , 向学生呈现探究性 问题 ,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 。从地理学科的特 点出发 , 可按如下设计思路对探究性的地理学习 活动进行设计 。
(1)鼓励尝试个体教学模式部分替代班级授 课的途径 。
(2)加强对学生野外观察 、观测 、调查等实践 活动的指导 ,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旨在锻炼地理 技能的机会 。
(3)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 索的 “过程” 和 “经历” ,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 习的时间 , 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
新课程改革
栏目编辑 :求 异
倍受广大地理教
庭密切联系 , 教育资
育工作者关注的新的
源 共 享的 开 放 性课
国家 《地理课程标准
程 , 从而拓宽学习空
(7 -9 年 级)》 , 已 颁
间 , 满足多样化的学
新地理课程标准的 布并 向社会征求 意
见 , 9 月已在全国 30
习需求 。 5 .构建 基 于现
生的生存能力 。
机制 。
2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 化形势 , 突出人口 、资源 、环境以及区域差异 、国土
促进学生发展 , 要注意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 精神两者的融合 ;促进学生发展 , 要注重发展学生
整治 、全球变化 、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使所学内容 的地理信息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 , 要处理好存量知
初 中学 生 逻 辑 思 维 开 始 优于 直 观 形 象 思
维 。学生开始在较高的抽象的水平上发展他们的 思维与推理能力 , 但直观形象思维的作用尚未减 少 , 具体活动的经验仍继续成为他们构建知识的 重要手段 。因此 , 地理学习材料的选取 、呈现 ,应当 较多地体现直观形象性 , 如多使用实物 、图片 、地 图 、图表等直观材料 , 文字尽可能生动形象 , 要密 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 ;同时也要充 分考虑到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已经处于主导地 位的实际 , 把逻辑推理与直观形象结合起来 , 适当 安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 的内容 , 让学生通过主动 、自主的探究 , 进行观察 ,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演绎归纳 , 从具体活动的经 验中抽象出更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
1.从形 成学 生敏锐 的空 间觉察 力的 角度出 发 ,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 、时 间过程 、空间格局 , 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事实 、现象 等记录下来 。这种观察包括实地观察以及对地图 、 图表等的观察 。
2.从培养学生注重空间关系分析 、 区域综合 分析 、比较的思维品格着眼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 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分析 , 区分区域 主导因素 , 进行区域间的比较等探究性活动 , 把握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的 关系 , 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上的成 因联系 。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地理学习的核心 。
二 、关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程的学习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
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 是信息的量 , 要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 , 倡导 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 , 与教 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 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 , 改变过分注重记忆 、被 动模仿的学习倾向 , 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 重要的学习方式 。
(4)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 、见解 、想法 和说法 ,因材而施教 。
4.地理教学要注重 渗透现代地理科学 观念 , 讲清知识的应用 。
(1)地理教学应把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 、形 成学生的地理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
(2)注意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 精选 与组织教学内容 。
(3)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 应用 范围与 应用 实例 , 培养 学生 的地 理学 习兴 趣 。 (作者单位 :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4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 新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 作进一步的
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 形成学校与社会 、家 分析解读 , 以期使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这
*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核心成员 。
18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10
栏目编辑 :求 异
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 。 一 、 关于地理课程的学习要依据学生的心理
兴趣 , 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 又体验 到做地理的成功乐趣 , 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 生活的密切关系 ;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 的作用 ;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 能感受 地理学的美 。
初中学生精力充沛 , 独立性增强 , 根据这一特 点 , 地理课程学习还应当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方 面作出相应的安排 。
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 , 而且对他们 识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 , 既重视一定的
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
存量知识 , 更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
3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 握科学方法 、 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 ;促进学生发
展规律 ,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 引导学生从现实 展 , 要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 , 提高学生的地理科
袁孝亭 *
学 生 自主 学 习 意识 和 能 力创 造 适 宜的 环境 。
注重促进学生的
6 .建立 学 习结
发展 , 是新的国家《地
果 与 学习 过 程 并重
理课程标准》 贯穿始
的评价机制 。地理学
终的一条主线 , 新的
习的评价 , 既要关注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本
学习结果 , 也要关注
着以促进学生发展这
三 、关于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的教学 , 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
结合 、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 ;尽量从实 际出发 , 提出问题 ,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 象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 、整理 、分析地理信 息并得出结论 ,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 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 , 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 动经验 。具体要 :
4.从 对学 生进行 一定 程度的 地理 科学研 究 方法训练 , 发展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着眼 , 安排学生 “收集地理信息 、整理地理信息 、分析地理信息”的 活动 。
收集地理信息 :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搜集 信息 , 包括 :阅读地图 、各种图表 、访谈 、实地调查 与观测 、去图书馆查阅等等 。特别要注重信息的原 始来源 。
多个 试验区进行 实
代 信 息技 术 的 地理
验 。新的地理课程提
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
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出了全新的课程基本
理念 。应当说 , 这些基
择 、教学方式方法改 革和教学评价中 , 要
本理念包容的内容与
充 分 考虑 现 代 信息
思想 是广泛而深 刻
技术的影响 , 为发展
的 , 因此有必要对此 作进一步的分析与引 申。
发展规律 ,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 7 ~ 9 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 , 要遵从初中阶段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与小学 生相比 , 初中学生现实学习潜力增长了 , 随意注意 的能力提高了 ,观察 、分析 、比较 、概括 、突出重点 、 自我监督的技能发展了 , 地理课程学习活动安排 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这种心理变化 。
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 学素养 。地理课程的教与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
兴趣 ,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 鼓励积极探究 , 使学生 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 因此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 式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 ,“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度。
是集中阐述地理教学理念的部分 。本文主要围绕
整理地理信息 :让学生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写 成短文 、制成表格 、绘制图表和简单地图等等 。
分析地理信息 :分析和解释信息时 , 引导学生 自主探索地理事物的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 。
5.从发展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着眼 , 让 学生进行如下的地理探究活动 :运用地理知识 、方 法和技能解释不同尺度地理区域的地理现象 ;借 助地图 、图表 、模型以及实际观察 、调查的资料探 究地理问题和作出表达 、判断 、评价与决策 ;学会 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 并初步学 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学会与他人合作解 决某些实际问题(如选择旅游路线 、提出治理和保 护环境的设想 、提出乡 、镇 、城市建设的布局方案 等)。
3.地理学习对象还要涉及 “地理过程” , 特别 是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 , 或空间范围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10
19
新课程改革
广大 , 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 , 这些学习内容对学生 想象 、猜测 、直觉思维有独特价值 。因此 ,从发展学 生的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与创造能力着眼 , 在学习 这类地理内容时 ,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 , 这 种猜测和想象 , 亦应看做是地理探究活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 。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积极探索启 发式教学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