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导入语
改革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价值功 能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 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兼文兼理” “基础性”——必修
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 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 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感知地域空间 把握区域特征
修订后的内容标准与现行的内容标准比较
现行的内容标准 标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 活动建议 修订后的内容标准 标准 活动建议
10条 47条 40条 8条 105条
7条 25条 20条 6条 58条
11条 43条 40条 6条 100条
5条 9条 8条 2条 24条
合 计
“活动建议”变动较大(调整与归并)
整体把握地理特征 综合分析地理环境诸要素作用 全面分析地理问题
案例: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学习
高(平均海拔>4000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 拉萨有“日光城”的美誉 空气稀薄(相当于平原地区的一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等) ↙ ↘ ↓ 低压 低温 低温,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空气稀薄,缺氧 袍日 阳日 交低 最 高 糌 日温差大 能 通温 低我 温 资照 压 粑 高寒草原 差 不永 的国 强 锅 夏 源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便 地 大 丰烈 煮 冻 方季 面 藏袍、酥油、糌粑 层 气 富 条 藏 太 温 交通不便,青藏铁路„„ • → • • • •
减少了活动数量,突出了活动方式与活动主题。 修订前共有 58条活动建议,修订后改变了表述方式, 只宏观地建议采用: 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 “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 “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 “地理调查”等等。 具体的活动建议举例减少到了 24条
理解与准确把握内容标准很重要
行为主体为学生 行为程度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行为条件
(方法限定) (行为动词) (主题与结论的限定) 海拔 地势 认识某区域 地势、地形 地形类型构成 地形分布状况 倾斜状况(海拔变化趋势) 起伏状况 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地形图,从中获 取的信息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头脑中是 否有条理、有顺序的认知结构,是否能 够完整和准确地概括主要特征。
关注生活 关注生产
案例:在生活中学用地图
在旅游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参观项目 确定它们的方位,设计合理的旅行路线 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大致估算行走距离 及所需时间
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 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 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
案例:制作简易地球仪
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 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
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 “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行为动词与能力结构
举例或结合实例等约占30%
“分析”、“归纳”、“记住” “描述”、“说明”、“比较” “绘制”、“概括”、“评价” 等等,合占 52%
“说出” 约占48% (知道、指出、说出)
运用地图、图表、图片 等完成要求的约占70%.
实践:“教”与“会教”
经纬度。
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修订内容的侧重点
提升“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的时 代性、前瞻性 增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 确性、可操作性 强调“实施建议”部分的适应性、实用 性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
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
“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坚持学习“有用”地理,构建“开放” 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选择素 材,让课程充满生活情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对生活 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以体现学科的价值。 “开放”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方面:从课程目标看, 着眼未来,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 程形态看,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 空间;从课程实施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认 识 国 家
疆 域 与 人 口
环 境 与 资 源
经 济 与 文 化
地 域 差 异
位 置 与 分 布
联 系 与 差 异
环 境 与 发 展
乡土地理
坚持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
式不变。“内容标准”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
主体)的表述方式也不变。
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和行为动词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应对
■理念:“变”与“不变”
■实践:“教”与“会教” ■现实:“考”与“不 考”
时代的发展
理念的转变
理念:“变”与“不变”
坚持“不变”的是什么? “变”的突出体现在哪些方面?
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
思想是——
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
有用的地理 对生活有用 对终身发展有用 开放的地理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课程形态的开放性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 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 域地理的基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 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 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 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 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 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 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个特点:一是基础性,二是教育性。
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 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 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 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 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课程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 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 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 基础。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 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坚持“旨在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设计 方案不变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坚持 了区域地理学习的“1-4-5-5”设计方案,即“从世界 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 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以此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 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言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地球与地图等4大块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建议
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
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
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新“课标”坚持凸显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关注学生有关“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 、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把培养具有责任 感、高素质的未来公民作为学科的责任。
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 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
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
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了必要的修饰。
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
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
作进一步的修饰(对照实验区的意见,逐条审
核所有“内容标准”)。
坚持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一)地球和地球仪
标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 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 准 活 动 建 议 ……例如,观察不同季节 (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 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 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
“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四大块组成。
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框图稍作调整,使之更加 清晰、醒目(框图的位臵也由“内容标准”移 至“设计思路”部分)。
坚持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地理
概
况
认识区域
概
况
认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