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陈立思【内容摘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
其总的特点是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浓厚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
学校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政治导向上的明确、坚定、一贯和方法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经验。
【作者简介】陈立思,女,1948年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系副教授。
一提起“世界大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
的确,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迄今为止还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然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不是也处于前列的地位呢?这个问题大概很少有人想过。
甚至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还会反问:“难道美国有思想政治教育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
首先,这是因为美国一向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
一些人也就天真地以为,在美国真是可以想说什么、想干什么就说什么、干什么,想怎么说、怎么干就怎么说、怎么干,自己不需要也不允许别人来“教育”、“引导”,也没有这样的人或者组织、机构来履行“教育”、“引导”的职责。
其次,我们确实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了解得太少。
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美国研究领域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这两个方面合起来,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
其实,美国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得还很有成效,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也不同。
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了解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理由。
相反,通过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我们不但可以进一步探索到美国之所以成为强国的奥秘,而且对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提高我们的认识将大有裨益。
限于篇幅,在此我们只能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特点、学校课程、成效和经验等问题进行一次粗略的考察。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无名有实”。
这是指,在美国,不象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所以这些工作,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所指相对应。
在学校里,有时就把这一块简称为“德育”。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名称有异,但其中心是政治教育,这却是很突出的。
综观美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争取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在抓政治教育,而且导向非常明确,旗帜非常鲜明,措施非常得力。
由于美国没有历史包袱,从争取独立起就在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所以它的爱国主义是与爱资本主义自然统一在一起的。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功能。
美国是一个迅速发展、崇尚变化的国家,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十分流行。
然而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却长期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
美国政府对待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的政策是不同的。
总的说来,对后二者的政策比较宽松。
然而在政治教育方面,却采取了许多“硬性”的行政措施。
比如对学校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比如对教师、校长和督学按一定的政治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筛选,等等。
可以说,美国在政治教育方面的虚伪性要比它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虚伪性少得多。
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根据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内容、方式、理论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全服从美国历史;美国历史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美国国情的路子。
第三个特点是浓厚的学术性。
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国学”,其精神渗透到美国生活的一切方面。
实用主义的世界观是经验论的,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并没有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它有很强的理论性。
美国的学术界是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对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研究它的。
由于学校始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首先受教育哲学的引导。
教育思潮的演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打下了明显的烙印。
其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等思潮的影响也很深。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批判主义、未来主义等思潮,既对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发生了影响,又对思想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目前,所有这些思潮中反映出来的“怀旧”情绪,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传统”的倾向。
可以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一次变动、任何一点改革,都有一定的理论在背后支撑着。
第四个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
首先这是指社会的广泛参与。
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所有的时机都被利用来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
其次这是指其方式的渗透性。
比如,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等科目自不必说,甚至数理化生这样的自然科学课程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
更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纪念地、庆典活动,等等,都能熏陶人们的思想感情。
再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尤其是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
在这方面充分展示了美国人注重行动的天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认知”和“情感”,而且十分注意“行为养成”。
因此,有严密而完备的法规、纪律和各种管理制度与之配套。
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旅游、参观、志愿服务、体育比赛等等。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道德情境”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常见的概念。
二、美国学校中的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德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美国从1947?1954年度过了一个政治上极其反动和黑暗的时代。
其突出表现就是“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
一时间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一片恐怖。
学校里也禁止共产党人担任教师,不准开设关于共产主义的课程。
由于对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政治压抑的反抗,教育界主张教育应该在价值观上“中立”、学校教育不应带倾向的呼声很高。
再加上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从60年代初起,美国学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很大冲击。
“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智育方面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后来2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
80年代的教育改革以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报告为开端,前后历时十年。
改革的缘起,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美国教育滑坡的局面长期未能扭转。
《国家在危急中》详细列举了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的13个标志,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套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此后,各州纷纷采取改革措施。
在众多的措施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纪校风”。
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布什任总统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来加强教育。
1991年4月18日,布什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的4项“战略目标”和6项“国家教育目标”。
后者中就有3项与德育有关:要求学生的历史、地理学科合格;成年后掌握在社会竞争中和履行公民权利与责任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每所学校都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纪律的学习环境。
1993年4月21日,上台不久的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
它在实质性内容甚至文字表述上,都与布什的《教育战略》基本一致。
而且,克林顿政府为它的实现制定了更为具体的措施,有些具体的内容做了补充规定。
如布什政府确定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共5门为核心课程,克林顿政府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
回想60年代只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则90年代的课程调整的这种动向是值得注意的。
它意味着,政治类课程,(在美国历史、地理课是政治课)和人文类课程正在加强。
从社会舆论来看,在学校里加强德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几百所学校已经开设了价值观教育课,一些地区和城市制定了品德教育计划并开始实施。
比如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该市不仅在教室里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把道德教育扩大到公共服务广告和汽车保险杠上的粘贴标语上。
华盛顿市也制定了“品德教育伙伴计划”。
加强品德教育的想法得到两党政治家的广泛支持,全美两个主要的教师联合会也支持这个想法。
波士顿大学伦理道德和品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凯文?瑞安说,如果品德教育失败了,“这也就是公共教育的死亡。
社会将不会忍受无价值观色彩的教育”。
美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制而是地方分权制。
因此,美国学校的课程因州而异,同一州内不同的地区和学区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各学校之间、尤其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大多由教会开办)之间也不相同。
尽管如此,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在多样性中还是有统一性的。
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
主要的名目有“公民科”、“社会科”、“历史科”、“人文科”等。
美国社会科从诞生之初,就以培养好公民(goodcitizenship)的知识、能力、态度为目的,亦即非常注重社会有效性,就是说,培养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区一员、好的公民、好的国民、好的世界公民,就是社会科的目的。
同心园扩大的课程安排是符合这个目的的。
其基本的认识论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是进步主义,教学论的基本概念是“经验”。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科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socialization)。
总的说,美国社会科的课题是公民教育,并在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下统一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
关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从社会背景去认识美国的制度,做一个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
这些课程都设计得非常具体巧妙,没有那种呆板的“学究气”。
例如:芝加哥大学开了一门叫“美国总统制”的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政府行政部门的背景、起源及历史沿革;历届当选总统的品格、思想、意识和领导能力;领导人的施政方式;总统和国会、政党、法院、公众舆论、利益集团等的关系;等等。
可见,美国的政治法律课程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象”入手(如总统这个人物),上升到“抽象”,由点到面,层层剖析,深入浅出,而不是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原理”或“概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