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启示摘要美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课,但是它却将思想教育做到了无形,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宗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在历史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公民课以及宗教课上着重提高学生素养,为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做出了极大贡献。
这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启示“我对美国国旗宣誓,并对其所代表的国家宣誓,我们是一个在上帝之下为所有人带来自由和公正的,不可分割的国家。
”这是美国学生每日早晨的“必诵之词”:美国国旗宣誓(Pledge of Allegiance)。
美国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无名有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在幼儿园直至高中毕业的整个在校学习和生活中,是一个自始一贯,细水长流的长期行为培养过程。
美国的学校教育将美国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植入每个美国人的心里。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它的祖辈父辈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培养人们的国家意识,就必须对青年一代进行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美国精神”,将外来移民不断地美国化,在民族精神的维系下实现“美国梦”。
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有了统一的理想以及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美国梦”。
而美国公立学校最重要的责任之一便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让孩子们从小便知道“我是美国人,我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美国公民,为我的国家做出贡献”。
一、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像中国有专门的政治课,而是将思绪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具有注重现实,兼容并蓄的特色。
所以,美国的德育除了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外,还把各个时代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其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美国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一)公民教育美国的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在中小学的品质教育中,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品质,将道德教育融于公民教育和训练之中。
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是美国公民的基本素质。
美国学校将品质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不仅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并且将所学内容反射到实际生活中。
美国的中小学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自由,无拘无束。
实际上,美国的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秩序化,他们的自由是在有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为美国的教育学者认为,学校要培养的不仅是学业优秀,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科学专业人才,更是要培养出遵纪守法的文明公民群体。
所以,美国学校从小学起便抓紧学生的文明规范,美国孩子从小便养成说:“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的习惯,并且从进行社区服务,其服务时间也会记录在案。
因为美国人认为,成绩足够优秀并不是所谓的优等生,优等生还必须有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优良素质。
(二)历史教育美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个州都必须开设历史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以及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
在美国学校的每个教室都会悬挂有美国的国旗以及所在州的州旗。
每天早晨在固定的时间都会全体起立,左手按胸,目视国旗,对着国旗和州旗宣誓。
(三)法制教育美国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遵守法律和美国实际生活中制度的美国公民。
美国的法制教育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民主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比如国家宪法、行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以及国家决策程序等。
同时美国学校也会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比如旁听法院判决,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演讲以及投票等等。
让学生在感受法制的力量。
(四)宗教教育在美国社会中,宗教教育起着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美国人以上帝的威慑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
很多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出于宗教教义,可以说,宗教是美国道德教育的基础。
二、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在美国,对中小学生的品质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
因为仅靠老师在学校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父母在家以身作则以及社会进行良好的导向作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不仅开设公民课、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公民伦理道德教育,而且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行这一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游览历史名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美国的家长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品质的培养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说让被教育者知道我应该怎么做,而是能够身体力行,将这些道德品质化为行动。
在家里父母也会要求孩子把“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熟悉的人,也是孩子最易模仿的对象。
父母要随时随地教给孩子关于整个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且亲身示范,这是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中,在大学录取新生时不仅会看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区服务的时长以及评语。
美国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也会关注应聘者的信用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美国青少年从小关注自己的诚信记录,重视自身的道德品质。
(二)主动感知教育美国中小学开展的品质教育反对采取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它们希望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参与,去感受,而不是简单的坐在教室里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
学校会通过场景,角色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其中,主动感知才会把良好的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以培养中小学的责任感为例,美国的中小学班级里每天都会有一名值日生,值日生不仅要负责班级的卫生,而且要负责班级秩序的维护,小学的值日生还会负责带领同学们排队上厕所。
老师会告诉值日生“这是你的责任。
”值日生会在自己值日当天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因为这是他的责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美国的学校不会单单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真正将所宣扬的道德品质最大限度的与日常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教育。
(三)遵循认知规律美国中小学开展品质教育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人的道德发展是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排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在小学阶段内容简单,培养对国家标志物,如国旗、国歌的认识,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感,初中阶段则会有一定的深入,会开设历史课等让学生了解美国的历史以及历史人物,感受美国精神。
高中则较为复杂,学生要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过程以及国际地位等内容,带有理论分析的性质,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宪政条件下公民的基本价值、理论和能力。
(四)开展系列活动美国的道德教育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活动进行的,比如通过参观博物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
以华盛顿为例,华盛顿拥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并且是免费向学生开放的。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学校还会通过组织社会研讨会,外出观光旅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还会要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进行社区服务。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高尚的行动才能成为高尚的人,只有通过善良的行为才能成为善良的人,只有通过勇敢的人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实践性和批判性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在实践性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生动灵活,注重结合事例,现场教学。
比如,进行法庭旁听法院审判之后进行模拟法庭并以法官的身份下判决书;进行模拟总统就职演说,深化美国精神;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切身感受的品质教育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批判性主要变现为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向学生传授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要让学生掌握在遇到社会政治问题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通过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选择具有争议的或者两难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公共政策,法律案件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加以分析,讨论,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
三、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的启示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的方法和一些思想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
相比之下,我国学校的德育方式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恰当,要尊重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国家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着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层次把握不恰当,片便重视崇高道德精神的塑造,忽视社会公德情操的陶冶的现象。
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倒错现象。
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他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一点点的渗透,将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道德素质培养,任重而道远。
(二)仅将思政课作为理论课程,没有将其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不能仅仅将政治课作为考试的内容,而是要将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尽管我国从中小学大学都设有专门课程,如思想品德、常识、社会、历史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但这些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实际需求,存在着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现象,显得空洞、说教、呆板。
很多学校政治课的实际情况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却在台下睡觉或者做其他作业,根本不理会老师所讲内容。
学生仅仅将思政课当做要考试的内容,没有将其内容内化为个人行为,这没有达到思政课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能够知道一个有素养的公民应该怎么做,并且将这一行为表现出来。
(三)让学生主动感知而不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
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传统灌输方式还占据着主要地位。
道德教育是最忌讳灌输的,因为灌输往往是含有强制性和封闭性,学生只能停留在背记某些概念、规则上。
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确立,学生的道德认知就得不到发展,也就谈不上道德水平的提高。
可能也是与我国的教学方式有关,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并且教学场所都局限于教室,这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的传授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对于思想品德的培养却是不利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道德。
学生主动感知比教师单方面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很多。
(四)逐步改革高考制度如果要让中国学生如美国学生一样将品质教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对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如果高考还是以分数为最终的录取标准的话,我们的政治课就必然会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
虽然说曾经在部门地区进行过素质教育试验,但是发现最终的考核标准还是以分数为主,这就是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