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庭坚涪州行迹_交游和创作考述_李金荣

黄庭坚涪州行迹_交游和创作考述_李金荣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06年第10期(总第142期)No.10,2006(SerialNo.142)北宋党争剧烈,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得势,变本加厉地迫害元佑党人。

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1](P437)的罪名,被贬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今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安置,从此他便和涪陵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晚年自号“涪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在所有与涪陵有关的历代文化名人中,黄庭坚是其中最为知名者之一。

但长期以来,黄庭坚在涪陵的行迹、交游和创作等方面情况,有关历史文献、年谱及地方文献或记载模糊,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

本文即拟对此问题作较为详细的考述。

初过涪陵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黄庭坚由长兄黄大临陪同,由陈留出尉氏、许昌,由汉沔趋江陵,上夔峡,次下牢关,寻三游洞,然后过巫山(今重庆市巫山县),经施州(今湖北恩施市),于是年四月二十三日到达黔州贬所。

宋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所附《年谱》(以下简称《任谱》)元符元年条下云:“按《实录》,绍圣四年三月,知宗正丞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

十二月壬寅诏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移戎州安置,以避使者亲嫌故也。

”又云:“山谷三月间离黔,六月抵戎州……”并注引山谷《与杨明叔大字跋尾》云:“绍圣五年三月哉生明,涪翁将迁于僰道,治舟开元寺江曲之间。

僰道即戎州。

”[2](P18)“哉生明”,即初三日。

“哉”,通“才”,开始的意思。

夏历每月初三,月亮开始有光。

《幼学琼林・岁时》:“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也就是说,黄庭坚离开黔州在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初三。

又宋黄子耕《山谷年谱》卷二十七(以下简称《黄谱》)元符元年条下有云:“先生有《答黎晦叔暹书》云:‘承寄惠长韵诗。

去年三月中到涪陵,乃得之。

……’又先生有《与韦子骏提刑主客三月二十三日书》云:‘庭坚居黔中,农食之须粗给。

既又放徙,一动百动,所以少淹留此。

月半乃得至涪陵,又当为家弟少留’云云。

又四月书云:‘区区西来,以多病所至就医药,又为涪陵家弟少留,是以行李稽迟。

’”[3](P924)可见黄庭坚此次离黔远赴戎州贬所是沿乌江而下并于当年三月中到达涪陵的。

这是黄庭坚第一次路过涪陵,而且因为黄庭坚堂弟黄嗣直当时正为“涪陵尉”,所以黄庭坚在涪陵有短暂停留,一则是身体不适,需要看病休养,二则是想与兄弟家人共叙骨肉之情。

山谷此次“少留”涪陵,有三件事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作《赠嗣直弟颂十首(并序)》。

二是为涪陵士人蔺大节作《朋乐堂记》。

三是游涪陵北岩寺,过伊川先生堂并榜其堂曰“钩深堂”。

《山谷内集》卷十五有《赠嗣直弟颂十首》,诗前有《序》云:“涪陵与弟嗣直夜语,颇能明古人意,因戏咏云:‘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

’故作十颂以记之,此二句唐赤松观舒道士题赤松子庙诗也。

”[4](P129)按“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乃唐代著名道士诗黄庭坚涪州行迹、交游和创作考述李金荣摘要: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先后被安置在黔州和戎州,在巴蜀之地度过了将近六年的贬谪生活。

其间他两次经过涪州并有短暂的停留。

但有关黄庭坚在涪州的行迹、交游和创作等方面的情况,有关历史文献、年谱及地方文献或记载模糊,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

本文即是对此问题所作的详细考述。

关键词:黄庭坚;涪州;行迹;交游;创作;考述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10-0052-05作者简介:李金荣(1964-),男,重庆丰都人,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重庆408003)。

人舒道纪《题赤松宫(今兰溪县之赤松山。

王初平亦称赤松子)》一诗中的两句而文字顺序略异:“松老赤松原,松间庙宛然。

人皆有兄弟,谁得共神仙。

双鹤冲天去,群羊化石眠。

至今丹井水,香满北山边。

”[5](P9673)据记载:“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

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

问羊安在?初平日:在山之东。

初起视之,但见白石。

初平叱之,石皆成羊。

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

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

初平别号赤松子。

”[6]舒道纪《题赤松宫》诗即歌咏此事,并于诗中流露出对黄初平、黄初起兄弟手足情谊笃厚,双双成仙的无限羡慕之情。

山谷晚年因“得罪简牍”,被“弃绝明时,万死投荒,一身吊影”,[7](P181)加之老病缠身,俸禄微薄,致“耳目昏塞,旧学废忘,直是黔中一老农耳。

”[8](P461)甚至不得不躬自建房、种地、畦菜等以“粗营数口衣食,使不至寒饥”。

[9](P678)“屏弃不毛之乡,以御魑魅”[8](P461)的他,心情自然抑郁愤懑,几至于绝望,故常常称自己是“苟活人之前”,如“未委沟壑”之“枯木寒灰”,“心亦不在矣。

”[8](P461)但身处忧患中的他,此时能在他乡与兄弟秉烛夜语,共叙手足之情,故内心自然高兴,于是,他想到了那传说中双双成仙的本家前辈兄弟,并同舒道纪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前引诗《序》即表达了诗人因兄弟相聚相知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并交代了这组诗所写的内容乃是自己在与堂弟嗣直夜语中所领悟到的安身立命的真谛。

“颂”亦称“偈颂”、“偈诗”、“诗偈”、“禅诗”,也就是参禅者(禅师或居士)把修习禅、理解禅的心得体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

众所周知,黄庭坚出生在禅宗文化氛围极浓的洪州分宁县,从小耳濡目染,对佛理禅机多有接触。

不过,从思想渊源来看,黄庭坚接受得更多的是禅宗的心性哲学,对禅宗的心性修养方式特别感兴趣,把“治心养气”视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士大夫之所以有利欲之心,有忧患之念,就在于缺乏安身立命之本,而这安身立命之本不是外在的政治伦理信条,而是内在的不受污染的清净之心。

因为即使是儒家经典,也可能成为名利场中的商品,所谓“六经成市道,驵侩以为师”。

[10](P312)要做到淡泊自守,“临大节而不可夺”,[11](P305)就必须做到“心通性达”,重新发现本真的自我。

他说:“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死生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安脚。

病既无根,枝叶安能为害。

”[12](P187)而《赠嗣直弟颂十首》正是他此一人生感悟的诗性表达:饥渴随时用,悲欢触事真。

十方无壁落,中有昔怨人。

(其一)去日撒手去,来时无与偕。

若将来去看,还似不曾斋。

(其二)正观心地时,丝发亦无有。

却来观世间,冬后数九九。

(其三)涪陵萨埵子,且道也旁行。

亦嚼横陈蜡,不爱孔方兄。

(其四)万里唯将我,回观更有谁。

初无卓锥地,今日更无锥。

(其六)向上关捩子,未曾说似人。

困来一觉睡,妙绝更通神。

(其九)往日非今日,今年似去年。

九关多虎豹,聊作地行仙。

(其十)这些禅宗偈颂大多运用佛典、公案来写自己的悟道心得体会,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获得生死解脱之后所体悟到的人生哲理,所有诗句无不指向不受世俗淄染的淡泊自持。

这里再也没有“长恨此生非我有”的遗憾,取而代之的是“平常心是道”的审美愉悦。

此外本组部分禅诗也抒发了对同族辈兄弟因突遭变故而漂泊天涯,无缘相见的憾恨和他与嗣直堂弟之间心灵的契合及感情的笃厚,如:江南鸿雁行,人言好兄弟。

无端风忽起,纵横不成字。

(其五)江南十兄弟,长被时一共。

梦时各自境,独与君同梦。

(其七)黄庭坚因简牍得罪,故谪居黔州期间仍心存余悸,深感自己戴罪之身将“不复齿于士大夫”,[7](P181)故终日废绝人事,“谢病杜门”,[9](P678)努力将自己封闭起来。

但事实上他却不可能做到与世隔绝,其高尚之人品及渊博之学识,自然会吸引远近的文人学子前来向他求教,常有“门生抱经来咨问”;而他的爱才之心又常常会使他突破心理防线,每当发现可造之材,他总是愿意加以揄扬、指点,乐于为他们指示“进学畜德”之途,并戏称自己这种乐于指点后学的习惯乃“俗气未除耳”。

[13](P666)他在《与王子龙书七首》(其一)中亦云:“至于乐闻士大夫之好学,有忠信根本,可以日就月将者,则惕然动其心,此则余习未除耳。

”[14](P459)故《豫章先生传》有云:“(山谷)与后生讲学,孜孜不怠,两川人士争从之游,经公指授,下笔皆有可观。

”[15](P432)明周季凤《山谷别传》亦云:“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15](P435)《山谷别集》卷四所载山谷此次“少留”涪陵期间所作《朋乐堂记》即反映了他谆谆教诲两川人士的一个侧面,全文如下:“涪陵蔺大节持正,喜延士大夫宾礼之,甚有意,盖欲琢磨砻错,大成就其子弟也。

有潼川于说习之来过予,求就学之地而不能也,而以慁持正。

持正欣然受命,筑堂于黔江之东,曰‘鲁基’。

他日与习之俱来请堂名,余为名曰‘朋乐’。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夫独学而无朋,此穷乡之士所以罕见寡闻,终身守其固陋,不可适于通达之邦者也!今持正乐得士,习之乐得共学,既知之矣!惟思慕古人爱惜日力,相开以多闻,相尽以改过,扩其闾巷之知,蔚蔚然为达人之观,然后不孤吾言矣。

绍圣五年四月乙未,涪翁记。

”[16](P569)此文具体介绍了涪陵士人蔺大节喜欢延览人士并厚加礼遇和希望磨砺培养更多人才的品行盛举,并记叙了自己为之开办的学堂提名“朋乐堂”的经过和原因。

言语之中颇能体现出他深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对两川士人的殷切期盼鼓励之情。

蔺大节的生平事迹和朋乐堂的具体位置,古籍不载。

不过,今乌江重庆段古有黔江之称。

如《山谷别集》卷十《书〈博弈论〉后》:“涪翁放逐黔中,既无所用心,颇喜弈棋。

绍圣四年八月丁未,偶开韦昭《博弈论》,读之喟然……因自誓不复弈棋。

自今日以后,不信斯言,有如黔江云。

”[16](P630)又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辛亥,发恭州……至涪州排亭之前,波涛大汹,濆淖如屋,不可梢船。

过州,入黔江泊,此江自黔州来合大江。

大江怒涨,水色黄浊。

黔江乃清泠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

”[17]此“黔江”即今乌江也。

则蔺大节所建之朋乐堂位于现在的涪陵(乌)江(以)东涪陵师范学院附近无疑。

“绍圣五年四月乙未”即绍圣四年四月十七日,大概距离山谷离开涪陵赴僰道不远,因为山谷于元符元年(即绍圣五年,本年六月改元)六月初抵达戎州贬所,而从涪陵溯江而上到达戎州,在宋代交通不便且有沿途停留的情况下,至少应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行。

则山谷此次“少留”涪陵大约月余。

有关山谷此次“少留”涪陵期间游北岩寺,过伊川先生(程颐)堂,并榜其堂曰“钩深”一事,详见后文。

再过涪陵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正月十二宋哲宗卒,正月十三宋徽宗即位,元佑旧臣官复原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