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分离纯化
超声波破碎法
化学破碎法: 甲苯、丙酮、丁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和Triton、
Tween等表面活性剂
酶促破碎法
自溶法 加酶处理
G+菌:溶菌酶 G-菌:溶菌酶、巯基乙醇等 酵母菌:β-葡聚糖酶和溶菌酶 霉菌:几丁质酶
四、抽提 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
分溶解到溶剂中的过程,也称为酶的提取。
2、按膜孔径或截留物质的大小:
微滤 —— 超滤 —— 纳滤 、电渗析 、透析 —— 反渗透
膜
孔
径大
小
灰尘 细菌
膜
病毒 生物大分子 生物小分子 盐类 水
灰尘 细菌 病毒 生物大分子
生物小分子 盐类 水
微滤(MF)
(0.2-2um)
超滤(UF)
(10-200nm)
灰尘 细菌 病毒 生物大分子 生物小分子
选择性热变性法、选择性酸碱变性法、 选择性表面变性法
亲和层析、亲和电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酶的沉淀分离
盐析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复合沉淀法
一、盐析沉淀法 1、原理: 2、硫酸铵盐析的优点
优点:①在水中溶解度大,溶解的温度系数小; ②价廉,便宜; ③可保护酶。
缺点:溶解过程随浓度增加的体积变化是非线性的变化。
(25℃)
当溶液体积不大,要达到的盐浓度不高,可以加 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当溶液体积较大,要达到的盐 浓度又较高,此时加入固体硫酸铵较好。
4、为了得到较好的盐析效果,应控制下列因素
(1)不同酶,盐析时所需的盐浓度各不相同。实际料液中目 标酶的盐析沉淀操作前,所需的硫酸铵浓度或饱和度可通过实 验确定。
(2)加盐操作时,防止局部盐浓度过高,防止产生泡沫。
(3)pH值和温度:等电点附近,室温或低温操作。
(4)蛋白质浓度:样品液的蛋白质浓度一般控制在2.5~3.0% 为宜,太浓时应适当稀释,以减少杂蛋白共沉淀。 (5)脱盐:超滤、透析或层析。
(二)等电点沉淀
1、原理 2、实际操作
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盐析、有机溶剂沉淀、复合沉淀)。 单独使用时,主要是用于从粗酶中除去某些等电点相距较 大的杂蛋白 。
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
渗出液
清洗液出口 (c)
渗出液
清洗液
五、膜及膜的使用性能
(一)、膜的结构和制膜材料 表层:孔径各异,厚度为0.1~5um
膜 基层:起支持作用,厚度为50~250um
制膜材料: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聚砜、聚酰胺等
(二)、膜的使用性能 (1)透水率(透水通量、流率); (2)截留率; (3)截留物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室和生产中通常利用微滤技术除去或收集酶发酵 液中的细胞。
无菌水、矿泉水、纯生啤酒的生产。热敏性药 物和营养物质的过滤除菌等
(二) 超 滤(UF)
可截留溶液中溶解的大分子物质,而透过小分子物质。
(1)截留颗粒直径:10~200 nm。 (2)操作压力:0.1~0.7MPa。
(3)应用:一是分离纯化,从高分子物质与低分子物质的溶 液中,使低分子物质透过膜;二是溶液的浓缩。
第四章 酶的分离纯化及产品成型
4
本章知识点:
(
的)
(1)酶的抽提
纯酶
(2)酶的分离纯化:沉淀分离、离心分离、
度 监
纯 化
膜过滤、层析分离、电泳分离 测 过
(3)酶液的浓缩、结晶、干燥、成型
程
一、生物下游加工技术
下游加工过程包括目标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及成品化 等过程。 生物产物从原料(培养液或细胞)生产到产品的后处理技 术(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使低成本、高收率地纯化目标 产物成为现实。
盐类 水
灰尘 细菌 病毒 生物大分子 生物小分子 盐类
水
纳滤(MF) 反渗透滤(RO)
(2-10nm)
(<2nm)
各种膜分离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膜分离法 截留的颗粒大小 截留的主要物质 过滤介质 应用举例
微 滤(MF) 0.2~2um
超 滤 (UF) 10nm~200nm 纳滤
(NF) 2nm~10nm 反渗透 (RO) <2nm
3、盐析操作 (1)硫酸铵的饱和度
实际浓度 (NH4)2SO4 的饱和度(%)= 饱和浓度 ×100%
0.4S = 40%(饱和度)
(2)调整盐浓度的方法
例:将2升0.2S的硫酸 铵溶液提升至0.5S,需加饱
和硫酸铵多少升?溶液体积
加饱和(NH4)2SO4 溶液: 增加多少倍?
V=
V0(S2 - S1) 1 - S2
PAA + 酶 + Ca 2+
PAA- Ca 2+ + 酶
PAA- Ca 2+ + SO4 2-
CaSO4 + PAA
(五)选择性变性沉淀法
选择一定的条件使酶液中存在的某些蛋白质等杂质变性 沉淀,而不影响所需的酶。
1、热变性法:根据目的酶与杂蛋白热稳定性差异,可以在 较高温度下,使杂蛋白变性沉淀,而酶则保持可溶状态。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离子透过膜向两极移动,而达到分离 的目的。
+
膜
-
膜
酶液
-
+
应用:电渗析主要用于酶液或其他溶液的脱盐、海水淡化、 纯水制备等
(五) 透析
应用:在生物分离方面,主 要用于生物大分子溶液的脱盐。 由于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 动力,膜的透过通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而 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灰尘、细菌
微孔滤膜
除菌,回收 菌
生物大分子及以上 超滤膜
蛋白质、多 肽和多糖的 回收和浓缩
生物小分子及以上 纳滤膜 脱盐、浓缩
盐类及以上
盐、氨基酸、 反渗透膜 糖的浓缩、
淡水制造
二、酶分离纯化中几种常见的膜分离技术
(一) 微 滤(MF)
又称微孔过滤,是以微滤膜作为过滤介质的膜分离技术。
(1)截留颗粒直径:0.2~2 um。 (2)操作压力:低于0.1 MPa。 (3)应用:
3680Kg
经验常数W — 将01℃L饱和度10为℃S1的溶20液℃提高2到5℃S2所 30℃
要添加的固体硫酸铵克数;
A
0.271 0.281 0.290 0.294 0.298
A、B — 与温度有关的经验常数
B(g/L) 514.72 525.05 536.34 541.24 545.88
(mol/L) 3.09 3.97 4.06 4.10 4.13
三、酶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
(一)酶分离纯化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抽提
纯化
精制
(二)酶分离纯化应注意以下问题
1、防止酶变性失活:温度、pH、泡沫、重金属等。 2、选择有效的纯化方法。 3、酶活性测定与总蛋白质含量测定应贯穿纯化过程的 始终。
第一节 从发酵液制取酶提取液(酶溶液的制备)
一、发酵液的预处理 目的:降低粘度,便于固液分离 方法:(1)加热:
至会导致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生产技
渗出液
术,所以可以称为前沿技术,是世界
各国研究的热点。
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化学、制药、 饮料、电力、冶金、海水淡化、资源 再生等领域。
一、膜分离的类型
1、按推动力不同可分为: (1)扩散膜分离:渗透、透析 (2)压力差膜分离: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 (3)电位差膜分离:电渗析
硫酸铵盐析
免疫亲和层析
阳离子交换层析 仅三步,总收率达81.0%
在实践工作中选择方法时:
首先,应对被纯化的酶的理化性质有—个比较全面的了 解;
其次,判断采用的方法和条件是否得当,始终以测定酶 活性为标准。
再者,在纯化工作中,往往不宜重复采用相同的步骤和 条件。
最后,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随着酶的逐步纯净,杂蛋 白含量亦逐步降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之下降, 酶更不稳定,因此,更要防止酶变性。
V0 — 原来溶液的体积 V— 所需加入饱和硫酸铵的体积
S1 — 原来溶液的硫酸铵饱和度 S2 — 所需达到的硫酸铵饱和度
加固体(NH4)2SO4 :
例:某酶制剂厂生产15吨蛋 白酶发酵液,用硫酸铵进行盐析, 要求硫酸铵的饱和度达到40%, 计算需要加入固体硫酸铵多少kg? (25℃)
W=
B(S2 - S1) 1 - AS2
(一)抽提方法 四稀:稀酸、稀碱、稀盐、稀有机溶剂
(二)抽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pH值:选择的pH值不超出酶的酸碱稳定范围;
最好远离待抽提酶的等电点。 2、温度:通常控制在0~4℃左右,尤其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时。 3、抽提液体积(用量)
抽提液的用量一般为含酶原料体积的2~5倍。可一次抽提,也可分几次 反复抽提。 4、为提高酶的稳定性,可以加入适量的保护剂。
2、酸碱变性法:与热变性原理类似,目的酶与杂蛋白的酸 碱稳定性不同,可以调整不同的pH使杂蛋白变性沉淀。
第三节 膜过滤技术在酶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借助于一定孔径的高分子薄膜,将不同大小、不 同形状和不同特性的物质颗粒或分子进行分离、提 纯或浓缩的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已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
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甚
酶分离纯化方法:
现有的纯化方法,都是以酶与杂蛋白在理化性质、稳定 性上的差异以及酶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
分离依据的性质
分离方法
根据分大小、轻重
离心分离、凝胶过滤、膜分离
根据溶解度大小 根据电学性质
盐析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共沉淀、 选择性沉淀、等电点沉淀
离子交换层析、电泳分离
根据稳定性差异 根据亲和作用
3、注意 加酸碱调节pH值时,防止局部酸碱过高。
(三)有机溶剂沉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