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①王涛吃了口辣椒,感觉很辣。
②王涛舔了一口辣椒,立即把脖子一缩,脸部肌肉皱成一团,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哇呀!”舌头吊在外面,半天缩不进去,整张脸红得跟柿子似的。
六、体味生活,描写细节
这次月考,语文试卷发下来了,李明看到自己考了95分。
流水账记录:“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95分,我非常高兴。
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时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考场作文中颇具代表性。
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怎样?毫不具体。
我们不妨变动一下:
“成绩公布了。
哈,95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
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
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
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5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有环境的渲染,不再只是空泛的叙述,更具感染力。
1、技巧阐释
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
”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要做到“感情真挚”,就不能没有“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
而细节描写就是对人、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致地刻画。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主要包括:对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情态、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描写等等。
2、方法示例
下面结合几例高考满分作文中与“人”有关的细节描写,介绍细节描写的几种常见方法,体会细节描写的“立体”效果。
1神情+动作+心理
学校包的车停满了校园。
我找到应该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
“喝一口?”“谢了,我有。
”“红牛”缩了回去。
“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是“丫丫”的罐装露露。
我浅笑,拿出自己的水瓶,对她摇摇。
透明的塑料瓶里是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奋起来,四处游曳,恰似我们奋争了十二年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
(2007年江苏考生《厚重的心》)
这段细节描写将自己敦实的个性、淡然的心态以及临上考场奋发向上的斗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2肖像+情态+动作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
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
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
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
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
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
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
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2007年北京考生《沉默的父爱》)
这段细节描写充分调用了父亲独具个性的神情与动作,将一位质朴坚毅的父亲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来,虽然父亲沉默无语,但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与情深意厚的手部动作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热切的鼓励,文字中蕴含的父爱令人潸然泪下,更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3心理+动作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的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
绳的一部分。
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2007年山东考生《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这一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的“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真切的心理、母亲编稻草绳“一颠一颠”的手以及父亲狠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清晰地表达出来,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语言+动作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
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
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
”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
(2007年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
这一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
“爷爷奶奶”典型化的语言飘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奶奶的举止动作弥漫着多么简朴诗意的生活滋味。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难道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吗?
5神态+场景
老根又收到了六封信,正准备煮上地瓜粥给将回来的儿子吃,却又收到了第七封信,小根退学了,要去打工。
老根红着眼看信,“爸,我读不读大学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能再让你受苦受累,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这是一个没有蝉叫声的夏天,没有人敢吵到老根,因为他的眼睛里有火。
(2007年福建考生《季节》)这是一处很成功的细节描写。
作为父亲的老根无法为儿子交付学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小根退学打工。
父亲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作者通过“红着眼”“眼睛里有火”细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老根的心理,并巧妙通过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一个没有蝉叫声的夏天”进一步衬托了老根的心情。
以上几例是细节描写的常用写法,只要同学们多加体会,多作练习,是容易掌握的。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作文中呈现一两处“立体”的细节描写,无疑是作文升格的重要筹码。
3、范文引航
父亲是座山
江苏一考生
山是阳性,恢宏大度,阳刚万丈;水是阴性,温柔抚顺,清冷恬静。
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
”这我同意,但男人决不是浊泥,他是山的化身,这让我想到父亲,想到了他那山一样宽厚的脊背。
从小父亲在眼里便像一座巍峨的山,性格沉稳,不善言语,特别是瘦削的脸庞如刀锋般直插云霄的山峰一样让人感到肃穆,他是如此的严肃,如此让人不可接近。
我常感到自己简直是孙猴子,被压在父亲这座五指山下。
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篮球,去上网,去打电玩。
父亲的一言半语便能让我服服帖帖地从游戏中出来,去画画,去练乐器……
父亲这座沉稳的山却在“四季”中变换色彩。
大多时候这是座阴云密布的山,让人无法捉摸,但有时又不……
5个月前,南京的一次乐器比赛,剩下3个单簧管选手,3取1。
这是一次可能事关我升学命运的比赛。
但进场前,我突然发现乐器的键位已经脱落。
寒冬的细雨中,我漠然地呆立:“怎么办?怎么办?”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的紧张,一会儿却变得宽慰温厚:“别急,总归有办法,你等着,我去修。
”说完年纪已不小的父亲拎过我手中的乐器冲入雨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单簧管2号准备”。
完了完了……失望在我的心头笼罩。
但沉稳的父亲却从不会让人失望。
最后一刻,他站在了我的面前,眼中充满了宽慰与激励,一向缺乏表情的脸上现在却写满了斗志与激情。
看着父亲脸上的汗水与雨水,一道热气从他头上冒起……这里到汉中路可不近啊!“你……”“唉,大过年的,这儿喊不到出租车,快,快进去吧!别慌啊!输了爸爸不怪你。
”我没有慌也不再失望,昂首进入考场,几乎是含着泪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头脑中是父亲那张难得柔情却苍老疲惫的脸庞……
结果出来了,我只说了两个字“取了”。
父亲的脸又恢复了那张肃穆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