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墨家、道家、法家1的法律思想)

第三讲 (墨家、道家、法家1的法律思想)

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
是超然物外的。
2、道的本质是“自然”,基本特征是
“损有余而补不足”。
3、“自然”,指的是不假人为,听任
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 4、强调“惟道是从”,反对依靠具体
的法令治理国家。 ——古代最早的
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二)崇尚“无为”,鼓吹“无为而治”
1、“无为而治”:统治者应效法自 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
(六)立足于“利民”的立法原则
1、“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与 “使各从事其所能”。
2、“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
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反对浪费,
“节用”、“节葬”、“非乐”。
第四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思想背景:
奴隶主贵族统治由瓦解到崩溃时期,形 成于“隐士”阶层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充斥着没落悲观情绪和既害怕斗争又不
目的是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
社会秩序的稳定治者少干涉,少作为
“三去”:“去甚、去奢、去泰”
对民众实行愚民政策
“三绝”: “绝圣弃义”、“绝仁弃 义”、“绝巧去利”
(三)鄙薄有为的人定法,抨击“礼
治”、“法治”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法是民众的行动准则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2、“法”的性质
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
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具有等级性 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3、“法”的本质——既接近又背离
将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整体利益(意
志)的法看成是“公法”



“法莫如一而固”——壹法
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法、从法
3、必须善于运用赏罚

“信赏必罚”与“厚赏重罚”


“赏誉同轨,非诛惧行”
刑多赏少和轻罪重罚
4、“法”、“术”、“势”相结合

前期法家: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 不害重术 《管子》初步提出三者须结合的思想

后期法家:韩非提出三者须紧密结合才
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
墨子,名翟,今山东
省滕州市人,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军事家,墨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
古代卓有贡献的自然
科学家。
“兼爱”是墨子整个思想的核心,也
是他思想的出发点。把“兼爱”运用 到选任官吏上是“尚贤”,运用到政
体和行政上是“尚同”,运用到国家
之间是“非攻”,运用到人民生活方 面是“节用”和“非乐”。
(二)法家推行的“法治”理论
1、“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三)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1、必须“以法为本”

“当时而立法”——随时变
“因人之情”,使“令顺民心”

量可能,务明易 循天道:考虑天时、地利和风俗习惯 法令 “布之于百姓”——明法
2、必须使法令成为人们言行的唯一准则
自利”,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利人”。
2、儒家的“爱人”反对言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 想 (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 会 1、反对“别相恶、交相贼” 2、区分“诛”与“攻”,反对兼并战 争,“非攻” (二)“以天为法”的“天志”法律
2、“天志”的功能——赏善罚恶
一、“兼相爱”与“仁者爱人”的对立 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 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
(一)“兼”与“别”
1、墨家强调“兼”——“爱无差等” 2、儒家“亲亲”——“爱有差等” (二)“交相利”与“重义轻利”
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 夺斗争。 1、墨家将“爱”与“利”结合起来, “兼相爱”以”交相利“为基础。“爱 人”就是“利人”。一方面反对“亏人
统一的迫切要求。“惧暴”指压迫被
统治阶级,使其不敢反抗。
“一民使下”:统一人民的言论行为并
役使臣下,有效维护君主的一系列权 力,防止臣下篡权而谋反。
“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6、“法治”的内容和实质
主张中央集权制而非分封世袭制
主张“以力服人”
而非“以德服人”
主张重“君法”
而非重“君智”
甘于失败的特点。
老子
庄子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思想特点:
1、以“道”作为其法律思想的中心主 旨,贯穿始终。
2、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
治”。
一、《老子》的“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道”与“自然” 1、“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
万物之宗,支配一切,衍生万物。它不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
成于战国中期。大多出生于非贵族的平民
阶层,又程度不同的参与各诸侯国的变法
活动,有的更是兼政治家、思想家、军事
家于一身。因此,他们的理论较其他学派 更富于实践色彩。
社会背景: 1、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封建主:旧贵族、新 贵族、获得军功、入 仕、购买土地而上升 的新兴地主 农民:农奴、依 附农民、自耕农 (佃农、雇农) 大商人 奴隶
(三)“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
1、“尚同一义”,“上同乎天子”
2、法律必须以“为万民兴利除害” (四)“尚贤”
1、“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故官无常
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无能则下之。”
2、“赏当贤,罚当暴”
墨家的“尚贤”主张成为后来法家要求
变世卿世禄制为非世袭的官僚制的前奏。 (五)“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与“杀盗 人非杀人” 1、前者是作为“墨者之法”的一般规定 2、严格区别杀无辜和杀盗,反对“亏人 自利”和不劳而获。
奴隶主
2、剥削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新封建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体和宗法 分封制,改造西周的旧礼为封建贵族服
务,“以礼治国”。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建立新的君主集权 的官僚制度,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和兼并 战争来维持霸权,“以法治国”。
一、法家的法律观与“法治”思想
(一)与“礼”对应的法律观
1、“法”的概念
地主阶级整体利益=全社会整体利益
4、“法”的起源
“定分”(明分)“止争”(止暴) “立禁”、“立官”、“立君”
5、“法”的作用
“定分止争”、“定赏分财”
“禁恶治乱”、“民治国安”
“兴功惧暴”、“一民使下”
“兴功”主要指“富国强兵”,是法家 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实现全中国
第三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是由墨翟创立的、战国时期代表小 生产者利益的一个学派,也是当时唯一 一个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学派。有着严
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墨家之法”)的
团体,其成员叫“墨者”,勤俭自励、 助人为乐。
倡导平民式的平等精神,以“兼爱”、 “非攻”为基本精神,以“杀人者死, 伤人者刑”为主要原则。先秦最早起来
能实现“法治”
“抱法处势则治”(韩非)
无势则无法发号施令,无法行赏施罚。 有势无法只能是人治而非法治。
“法、术皆帝王不可一无之具”(韩非)
“明主治吏不治民”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 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二、《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 (一)主张绝对“无为”,否定法律、
道德与一切文化
(二)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 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第五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