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人。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杰出,举止爽朗,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七贤中的山涛(后面会提)说∶“嵇康个性如孤松一样独立于世;喝醉时,巍峨地像即要崩塌的玉山。
”另一位王戎也说∶“认识稽康二十年,从没看过他有什么欢喜快乐的样子。
”稽康严肃,也像松柏一样固执、刚健。
伪世里,不低头的草是注定要被割的。
有一次嵇康游于山中,碰到一个道士,名叫孙登(不是那个吴国太子孙登),两人结伴同行。
临别之时,孙登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稽康隐居后,锻铁以自给,虽然不说人坏话,但光是“不理会”这些权贵,就足以得罪他们了。
最可怕的一次,就是惹火了钟会。
钟会拜访嵇康,把排场弄得很大;嵇康正在打铁(据说打铁是他的兴趣),不以为然且态度极冷漠,连头都没抬起来。
钟会觉得自讨没趣,起身要走,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七贤中的山涛想要辞官,上面要他举荐贤能人士代替,山涛就把嵇康给端了出来。
嵇康听说,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主张人各有志,时空的转变,与个人志趣的差异,都将造成人生抉择的不同。
穷困、显达并不会影响生命的价值,重要的是循顺天赋的性情,各遂其志。
嵇康举了三国时代的两个例子:华歆不强劝管宁为卿相,诸葛亮不逼徐庶入蜀,这都是真正相知的朋友。
又影射司马氏“非汤武而薄周孔”,说他不屑在这样虚伪乱搞的政权下面作官。
他还要教养两个小孩,女儿十三岁,儿子八岁,但愿守着陋巷,教养子孙,时常见见亲友聊天,陈述平生,喝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全了今生志愿。
这也是《与司马昭绝交书》。
司马昭当然也看到《与司马昭绝交书》,加上眼前红人钟会挑拨,新仇旧恨一起发作,当然要找个理由整整嵇康。
正好嵇康有个好朋友,名叫吕安,是个“志量开阔,有拔俗气”的人;吕安却有不安好心的哥哥吕巽,看上弟弟的妻子,与她私通。
嵇康原本也把吕巽当朋友,十分失望,又写了封绝交书给吕巽。
吕安戴了绿帽子,气得不得了,想要举发哥哥,嵇康又劝吕安不要发作,保身重要。
不料吕巽这家伙竟然先下手为强,诬告弟弟吕安“不孝”!嵇康挺身而出,写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巽字长悌),並为好友辩护;司马昭、钟会大喜,不但马上把吕安逮补下狱,又随便在吕安写给嵇康信里挑个毛病,也把嵇康打入大牢!在狱中的嵇康面对着无端的迫害,心中不平,写了一首《幽愤诗》,坚持自己的理想,谴责压迫者与他们走狗的作恶多端。
嵇康入狱,全洛阳城为之哗然,竟然有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愿,甚至有人愿意陪狱!这三千太学生的请愿,被司马昭与钟会解读成“嵇康有巨大的影响力,腐败人心”,当场决定:处死嵇康。
临刑前,嵇康对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只要山涛在,他就会照顾你的。
”(绝交归绝交,嵇康还是很看重山涛的)嵇康优雅从容,索琴弹曲《广陵散》,曲毕,感慨《广陵散》即将从此湮灭,场面悲壮,举国大恸。
嵇康是硬脖子的隐居派,虽然被司马昭害死,也算是死得有美感了。
附加补充:当时竹林七贤饮酒作乐时,服用一种名为寒食散的中药,据说会异常痛苦、全身发烧又发冷等不适症状,也可算是中国吸毒者的先驱了吧^^嵇康爱琴如命嵇康游洛阳时,一天夜晚在华阳亭弹琴,突然有位客人来到嵇康的身边,和他谈论起音律来了,且谈得很投机。
过没多久,这位不知名的客人并向嵇康借琴弹了一曲,是为“广陵散”。
因为这首曲子的声调非常绝妙,很动听;吸引着嵇康,所以嵇康请求把这首曲子传授给他。
这位客人要嵇康答应他不把这首曲子传给其他人,才肯教他。
客人在教完后要离去时,并没有留下姓名,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位神秘的客人是谁。
一天,嵇康兴致来了,拿着琴去造访山涛。
山涛很高兴的拿酒请他喝,两个人谈得很是契合。
山涛喝酒喝得多了,想把嵇康的琴给毁了,认为有希望让嵇康去作官。
嵇康不答应说道: 我把所有的祖业都卖掉而买这张琴,又向尚书令要求河轮玉佩来裁成琴徽,再变卖我的玉廉,来买丝绒作成琴衣,如果要说这张琴的价值的话,我想比晋国的武库还值钱。
你如果把琴给摔毁了,那我也只好去死了。
可见嵇康爱琴胜过于他的生命。
难怪后来当他被害受刑时,一点也没惧怕了。
浅淡魏晋时期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嵇康生于魏晋之时,是典型的乱世。
从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开始,二十多年间,在魏国,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为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司马氏得胜,曹氏集团中人几乎被杀绝。
嵇康因名重当世,又是魏武帝(曹操)孙子沛王曹林的女婿,自然在被疑忌之列。
在司马家政治集团坐大后,他决心以不合作主义,弃官归隐,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名士生活。
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
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是一位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为一身的音乐全才。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蔡文姬之父)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历来受到琴家的推崇。
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还以论辩的形式,层层深入地阐明他的音乐美学观点,他与丝竹结下不解之缘,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就嵇康音乐思想的整体特征而言,他一方面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将音乐当作名教工具的儒家音乐观,力求在音乐审美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对名教的依附;另一方面他将思辨集中在对音乐审美规律特殊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上,并从中提出一些至今仍具有相当理论价值的音乐美学观念。
其论点打破西汉以来经学陈腐沉闷的气氛,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
表面上嵇康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实质上,其本性是极为刚烈。
嵇康曾经贫穷,和向秀(竹林七贤之一)在大树下打铁。
司马昭的心腹魏将钟会来看他,(嵇)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蔑视权贵之高贵心态,跃然纸上。
于是,在司马昭当政后,钟会便不断地说嵇康的坏话。
司马昭从嵇康好友吕安的身上,发起冤狱,罗织到嵇康,诬嵇康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敎」的罪名,将嵇康下狱并处以死刑。
问斩的消息传开,群情激奋,大学生三千人联名上书,为他请命,许多人甚至愿意随他入狱。
然而,这些救援嵇康的行动,加速了嵇康的死亡。
这样一个拒不合作而又广有影响的人物,不杀,司马昭寝食难安?嵇康在行刑前,看了看太阳,估计行刑前还有时间,他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种气概,这种在知自己必死时的镇定,千年之后,仍令人敬佩不已。
行刑时刻到了,号角齐鸣,三通鼓响,一代名士,终究难逃权臣魔掌,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年仅四十一岁,留下《广陵》绝响,千古遗憾,蒙上一层悲剧性的浪漫色彩。
人们常常据此认为嵇康是儒家学说的反对者和传统礼教的叛逆者。
其实说他叛逆也好,说他反传统也罢,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
当时,王肃等人为了迎合司马氏集团的政治需要而大肆诬造汤武周孔之言。
而这个意义上的「汤武周孔」,实际是司马氏集团用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遮羞布,与历史上的汤武周孔绝不是一回事。
所以,估计汤武周孔的在天有灵,也会和当时的嵇康一样愤怒!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被职业政客们所鼓吹所宣传的东西,往往就是被歪曲了的东西,至于往哪个方向上歪曲,则是由这些人的政治需要决定的。
而那些被歪曲了的东西,已经与其历史的原貌风马牛不相及了。
就此而言,真理不过是权贵们手中的玩物,而热爱真理和创造真理的人们则被无情地关在了门外,彻底与真理无缘。
明乎此,嵇康所谓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真意也就昭然若揭了。
在魏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嵇康是一位在野的英雄人物。
就其本质而言,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儒家礼教的真正的忠臣。
他捍卫的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权者强加于人的桎梏。
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传统的礼仪制度,只是坚决反对当时那种虚伪的礼教,激烈抨击那些以儒家信徒和礼法之士自命,却肆意篡改以营其私的小人。
这是其思想的实质和基本倾向。
嵇康不仅崇奉儒学,而且对现实社会十分关注。
《卜疑集》是他全面阐述自己政治观点和处世态度的代表作,其积极国事、献身济世的精神贯穿全篇。
他希望以自己的;箴言;对时局有所裨益,其对日益腐败的曹魏王朝真是忧心如焚。
当魏朝大权旁落时,他甚至想与残暴的司马氏兵戎相见,以武力扭转乾坤。
《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世语》:「毌丘俭反,康有力,且欲起兵应之,以问山涛,涛曰:‘不可。
俭亦已败。
」嵇康身处风云变幻之际,睥睨和光同尘之流,虽因排俗取祸,却毫不畏惧。
他那些与司马氏根本不妥协的傲诞之举,足以说明他的人生信条和人生态度。
嵇康与舒伯特相比较,他们二人都是贫穷而又落魄的知识份子。
记得,在欧洲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海顿的学生莫扎特反出宫廷,选择自己创作音乐。
之后,在全欧洲便掀起了音乐家寻求自由的运动新高潮。
这一运动的实质便是工人阶级对于资本家剥削的不满所致。
而这种由阶级矛盾引发的向往自由的心态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嵇康便已经产生。
同样是音乐家,却同样被排挤在社会在外层,舒伯特与嵇康的处境何其相似!但这也正是顺应了以人为根本,以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理念,舒伯特与嵇康的作品皆是为自我所作。
他们的音乐清纯、透亮,带有很强的真实性。
嵇康是魏晋朝音乐的象征,而他在临终前所弹奏的那曲《广陵散》则是嵇康本人的象征。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它描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战国时期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练成绝艺。
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聂政将刀藏入琴,当韩王聚精会神听琴时,拔出刀来刺死韩王,然后自杀。
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
此曲不是嵇康所作,但嵇康喜欢弹奏此曲,又因临刑索弹《广陵散》,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并随着他的被杀而变成绝响。
同是魏晋时期的文人潘岳还在他的《笙赋》中这样写:「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
」继而在唐宋时期流行弹奏《广陵散》。
北宋《琴书·止息序》有对《广陵散》弹奏的描写:「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
邕邕容容,言语清冷。
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南宋文人楼钥也曾弹奏《广陵散》五十年,弹到激烈处,能达到潸然泪下的地步。
楼钥认为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即为《广陵散》而作,当代琴家李祥霆也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附录》中称《听颖师弹琴》所描写的音乐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