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意识缺失成因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创办的儒家思想中,就已经论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其总体之意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总和。
儒家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而且这一思想影响了现代中国关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老子的《道德经》更是围绕“道德”二字进行详述。
中国乃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尚存一丝封建的东西,但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之处。
关键词:道德意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84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在不断加快进程,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给道德的转型带来一定的影响,不管是传统的道德观念还是价值体系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一些道德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2004年轰动全国的
“马加爵”事件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的成因,按照哲学的观点,应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入手。
1 内部原因
大学生群体道德缺失已经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群体意识是由一个个体意识组成的,一个个体意识加在一起便形成一个整体、群体的意识特点。
因此大学生群体道德缺失也应该从分析个体道德缺失的成因入手。
第一,内部原因:第一,无知心理:即“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当代大学生当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对基本的道德常识也缺乏意识,例如不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对见义勇为行为是对是错缺乏辩证的判断。
第二,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
在大学校园中,比较典型的一种从众现象就是:下课铃一响,从教学楼涌出黑乎乎的一片抢餐队伍,以最快的速度向食堂进军,进入食堂,大量的学生拥挤在打饭窗口,争先恐后的抢夺打饭的最佳位置,此时的男女生互不相让,先打到饭的同学很自豪的扭转身,跌跌撞撞的端着自己的胜利果实。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能把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那么,将仍然在混乱的环境里变成傻子,最终,也只能跟别人一样,在窗口前乱成一团,这就是道德从众的心理的
一种非常典型的表现。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也很多,比如抢公交、挤地铁、旅游区的混乱场面……这其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
第三,侥幸心理:“做不道德的事不会受到惩罚”。
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是大学中又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严肃考风考纪是大学期末考试之前整顿考场纪律的一项举措,但如果细心观察考场,作弊的学生仍大有人在,作弊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监考教师发现作弊行为后因为没有严格的规定,大都以警告形式结束。
这样的解决方式在面对如今大学生群体新特点的现实面前根本起不到有效的作用,结果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被警告过的学生仍在作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有些作弊者未被发现,没有受到应得的惩罚,而获得了他不该获得的成绩或利益。
即使发现了作弊的行为也是口头警告占大多数。
换句话说,违反了道德的人,是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并且会给后来的人带来一定的影响,不断制假并且售假的人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打击力,对他的惩罚不到位,制造假者的人付出的非道德代价是非常小的。
道德的代价在环境建设中是一把尺子,代价越高,就会受到更多的约束,所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要讲究什么样的行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要花太多的时间用在无为的事情上,一般情况下,如果你的道德代价不高的话,就不会给人带来影响力,这必须要用相应的制度来加以控制。
第四,反叛心理:“对社会和
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
在社会上、在网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对正确的行为或合理的言论进行嘲讽、抨击,这样的行为如果增多,就会影响社会正常的价值观判断,那么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多元的、易受到冲击的群体而言,很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不公正往往是引发不道德甚至故意负道德行为的原因,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强调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在高校必须强调教师和管理者的道德示范作用。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道德的“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具价值。
2 外部原因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道德意识并不是短时期形成的,在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道德意识已经处在成熟期。
从外部原因分析,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俗语称:“养不教,父之过”。
家庭教育中,除了要教会孩子学好知识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些都是构建道德意识的重要内容。
有些家庭中,父母的素质低下,在为人处世上的“隔路”的做法,经常谈论领导、朋友怎样怎样,并加以嘲讽,在遇到孩子打架、逃课、上网等行为时,不是大骂就是鼓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种种这些都会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等他们步入大学后,自由的环境更加助长了他们这些不良作风,加入到大学生道德意识缺失的群体当中。
如何解决在这一环节中的不良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道
德造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认清自身的角色重要性,端正自身言行,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及时用正确的方法纠正,起到一个榜样作用,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
第二,网络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也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在网络中,有很多色情以及暴力的信息存在,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沉浸在互联网的话,就会让人变得更加暴躁,在互联网上聊天,可以不顾一切的把自己的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当然,也有很多虚假信息在上面,受骗上当的人会很多,或者有语言不文明的人存在,使得网络的空间不再纯洁。
这对于互联网的环境都是非常严重的污染。
如何解决在这一环境中的网络对大学生道德造成的影响?首先,对网络的管理要加强,一定要做好立法工作,把管理的机制建立起来,从法律上对网络的设立进行规范,并且从经营、管理与监督各个方面都要负起责任,把主管部门的职责明确出来,改变多人管理,或者是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其次,集中整治网络上低俗的信息,把重点突出出来,把源头紧紧抓住,并进行严格的执法。
一定要对网络的信息服务的社会责任加强强调,把行业的制度建立起来,再者,就是把网络的运行加强监管,使网络环境得到不断的净化。
对一些不积极的信息
要及时的制止。
最后,对学校周边的每一种网吧,以及游戏场所进行治理,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得到净化。
另外,还要把网络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把政府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与社会的监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网络信息得到公平的评议,并得到有效的推行,使网络管理更加健康化与规范化。
第三,学校教育。
首先,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没有建立。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道德课堂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把宽容和理解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帮助差等生,不要让他们过于消极,在情感上能感到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其次,教育管理存在的漏洞,如今,学校管理中对养成教育的不重视是最大的漏洞,不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培养,不矫正学习的不良倾向,在学校表现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三种类型,散漫性倾向,享受性倾向以及暴躁性倾向,整体来讲,校纪校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约束,例如抽烟喝酒,无故不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还有上课打闹等。
无论是有哪一种倾向的学生,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还能给其它的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让老师的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对整个学习的氛围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以至于影响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之一,如果再不加以重视,从长远的教育看,会影响国家“栋梁之才”的质量。
因此,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吕萌,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