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

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

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

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

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

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

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

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

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

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

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

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

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

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4、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 65%-70%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ed): 20%
(3)矛盾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ed):10%-15%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5、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还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主要因素。

•?



依恋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的吗
儿童依恋的性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12个月时,是躲避依恋或是矛盾依恋的婴儿,到18个月时,有可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反之亦然。

6、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相关研究结果介绍
(1)影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2)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婴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同伴交往)
•根据心理发展顺序,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似乎在遵循一个固定的程序进行——
•1、以客体为中心交往(6-12个月)。

婴儿之间的交往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而不是针对对方,他们互不理睬,或偶尔注意对方,相互微笑,发出声音或出现短暂的注意。

•2、简单交往(1-1.5岁)。

婴儿对对方发出的信号能迅速反应,如能模仿对方行为,进行简单“对话”,为对方拿玩具等。

•3、互补交往(1.5-3岁)。

表现在婴儿之间轮流玩玩具、躲藏、追赶等,或早期友谊建立,能与别人共享一个玩具(共看一本图书等),特别亲近某个伙伴,对他人表现出欣赏等。

(三)婴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帮助、安慰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

婴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过程
•概括来说,0~3岁婴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如下四个序列:
•第一,非生物性的亲近行为,表现在对人微笑或表现出友好的行为、受到鼓励暗示后重复做出讨好行为。

•第二,与人分享,表现在能与别人共享玩具,能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

•第三,关心他人,表现在能根据别人的情绪推断别人的处境,表现出同情、谦让、援助等行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四,理解他人内在情感,表现在经常模仿成人的社会情绪和行为。

如会表现出对洋娃娃的母爱,或医生对病人的爱,或教师对学生的爱。

(四)自我的发展
自我在心理学上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

从自我知觉的发生到自尊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它远远超出婴儿期而贯穿到成年甚至终身。

婴儿时期只涉及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最初发展。

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
哈特(Hatter,1997)
1、无自我认知阶段(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

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初步的主体我阶段(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

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

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

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主体我发展阶段(12~15个月)。

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初步客体我阶段(15~18个月)。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

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5、客体我发展阶段(18~24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

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婴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年就已经出现。

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自己的行为具有自主性,而且可以导致某种预期的结果。

自我控制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延迟满足。

表现在可短时等待食物或换尿布时不哭闹。

2、外抑制出现。

表现在当成人说“不”时,可马上抑制不合适的行为。

3、内抑制出现。

表现在能主动抑制有诱惑力的欲望,不去做成人不允许的事,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

4、坚持性行为出现。

表现在启动一件事并能坚持做完,如始终遵守某一规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