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深化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情况的理解;运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和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流程】
投影:春联: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
问:这幅春联中提到了“五谷”,“五谷”指的是什么?
投影:五谷
投影:
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民间俗语: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句俗语中提到的“农、工、商”分别是指农业、手工业、商业,正是本专题前三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像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答:
2、农耕格局:南方流域:主要种植;原因:自然条件的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
北方流域:主要种植和麦。
二、农业的发展:
投影: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农耕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农具的革新、耕作技术的进步)P5
投影: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的图片
投影: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
……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
投影: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
问: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答:
2、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业的血脉
投影:大禹治水;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汉代的井渠法和治理黄河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缓慢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农业的血脉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水利建设。
P8第三段
战国时期(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8第四段
(郑国):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汉代:使新疆吐鲁番和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得以引水灌溉;P8最后一段
治理: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区得以重新耕种。
P9第一段
隋唐五代
宋代P9第二段
明清
答:
②、P9材料阅读与思考: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贡献?
答:
三、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阅读课本P6第二段,归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土地兼并:
①、土地兼并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P6第三段:和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阶级兼并阶级的土地。
②、土地兼并的影响:和分离,破产:严重影响国家的收入;
P7第二段:不满和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赋税:土地税、人头税及其它的苛捐杂税;
2、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等。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3、小农个体经营难以进一步实现革命性发展。
P6第一段
投影: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想一想: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答:
小结:依据投影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