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杜尚马塞尔·杜尚,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出生于法国,1954 年入美国籍。
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
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
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在历史上,马塞尔·杜尚一直是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
有人称他是严谨认真的艺术家,是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是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也有人称他是高雅艺术的嘲弄者,是艺术花篮中的一条毒蛇,是毁灭美的恶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屠杀现象令杜象至感绝望,他带领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掀起一场抗议的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达达主义运动。
「达」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马或婴儿「无意识的语言」,他们强调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反道德,甚至反对当时已经非常激进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
他们认为,艺术与艺术品无关,任何现成物都可以是艺术品,从而将一切关于艺术的传统,统统否定。
杜尚就是达达派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方的现代艺术流派有很多,其中达达主义是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流派之一,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艺术的认知。
随意拿出几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就是艺术吗,达达主义对艺术是如何理解的,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流派呢?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像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
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
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
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达达主义对现代生活的辛辣批评与形式化的、抽象的雕塑作品的整个发展背道而驰,随之带来了一种新的随意性。
在达达的展览会上作为艺术品选择并展出了取自现代人的普通环境的物体。
杜尚沉着而轻率地以对诸如自行车轮、洗瓶器、小便池、拔瓶塞的螺丝锥和其他“现成的”平凡东西等物体的偶然选择,嘲弄了严肃的艺术意图。
安德烈·勃勒东把这些称作“通过艺术家的选择而被上升到艺术品的高位的制造品。
”在杜尚看来,和在他后面受到其艺术,尤其其态度的深刻影响的艺术家看法一样,生活与艺术是偶然与任意选择的事情,艺术行动的本质是故意的选择,每一个行动都是个别的,独特的。
他说:“你的偶然与我的不同,正如你掷骰子很少和我相同一样。
”这种关于艺术家绝对自由的哲学对于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杜尚也许可以作为最机敏、最有理解力的现代运动理论家。
他将从一个安在凳子上的自行车轮(及车叉)所获得的自由给予了参观者,允许他们随意旋转车轮。
达达主义虽然活动时间比较短暂,但它的影响至今犹在。
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活跃在欧美和日本画坛上的“帕洛代”艺术可以说是达达主义运动的回潮或延续。
达达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艺术演进的第二个阶段——抛弃绘画本身。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行至于此已经对艺术的存在方式以及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发出了终极疑问。
在问题的悬而未决中,又再一次地激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创造领域,西方艺坛在六十年代陆续出现的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等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益于达达与杜尚的启发。
后者似乎更合乎这个运动的精神。
人们常认为达达主义有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标也是在让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价值、道理或者美感标准,都已在第一次大战的摧残下,变得毫无意义。
1916 年到1943 年这段短暂的流行期间内,达达主义激烈地散播非理性与反艺术思想,杜象把签名与标题置于瓶架或铲雪机,小便池之类物品上,然后当成艺术作品展出。
编辑本段个人事迹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5岁的维特根斯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军。
据说,他是因为生命困惑而去送死,然而这却使他在战壕里写成了足以改写西方哲学史的《逻辑哲学论》。
在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男佣小便池起名为《喷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喷泉》,除了他确实是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
1919年,杜尚用铅笔给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
杜尚初期的作品并未显露任何天才的迹象,像《布兰维尔的风景》那样印象主义的画作丝毫看不出作为一个艺术大家的深沉慧根。
然而,当杜尚开始画出一些立体主义的重要作品,尤其是为哥哥的厨房画《研磨机》,着手创作将“时间-运动”作为考察对象的《下楼的裸女》,马塞尔·杜尚自1912年到1923年,花了十一年时[1]间在玻璃绘画《大玻璃(The Large Glass)》上,通过这件作品他希望能彻底摆脱传统,摆脱习惯的绘画,探索全然不同的方式,达到反绘画和逃离绘画的目的。
《大玻璃》是杜尚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却未载入玻璃艺术史的史册开创了“现成品”成为艺术品的先河,从观念上彻底地颠覆了艺术界,成为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之一。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杜尚也是最早用玻璃来表现现代艺术的艺术家。
[《大玻璃》是杜尚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却未载入玻璃艺术史的史册。
当时,杜尚的身边的艺术家正在忙着创建新的艺术流派和理论学说: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但这些流派都仅仅是在绘画和雕塑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对于这些,杜尚表现得毫不在意,他认为思想才是艺术的全部意义。
自1912年到1923年,杜尚花了十一年时间在玻璃绘画《大玻璃(The Large Glass)》上,通过这件作品他希望能彻底摆脱传统,摆脱习惯的绘画,探索全然不同的方式,达到反绘画和逃离绘画的目的。
《大玻璃》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半片玻璃是新娘形象,其实是些支离破碎的图形,下半片是光棍们的形象,则由一些形状完整的机器形象构成,这些形象,几乎都是像机械制图那样被精确地绘出。
他认为机器地描绘图形,是避开过去的描绘方式的一个办法,逃避传统的毒害,得到全然的自由。
[1]这件作品之所以称之为《大玻璃》,是因为它是绘制在玻璃上的,选择玻璃也是杜尚要“和过去全然不相干”的手段之一。
最开始,选择玻璃是在于他一次偶然的触动,那次他拿起玻璃当作调色板,他发现颜色在玻璃上显得格外的明净。
接着,他想到虽然欧洲有用玻璃作为教堂花窗的传统,但用于“架上绘画”却绝对是第一次,这带给他一个惊喜—他可以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除此外,他认为玻璃的透明性给了绘画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使得无需要画背景,观者可以透过玻璃看到画以外的东西,它在哪里,那个现场环境就是背景,绘画从而具有了两重性。
[1]在玻璃的绘画技巧上,杜尚反复试验并最终采用了镶嵌玻璃技法,用铅条固定边线,然后再把颜色填进去,最后通过镀膜的方式固定颜色。
由于铅条可以在玻璃上做的非常精致工整,看着简直像机器制品,减少了手工的痕迹,避免人在画面的情绪表达,杜尚认为这种表现形式恰恰是他要否定传统绘画和美学的一种最佳方式。
[1]从《大玻璃》看来,所有的元素都是为作品的观念服务,包括材料的选择、表现技法、展览方式等等。
这在杜尚后来的作品得到更彻底的贯彻,杜尚在一个现成的马桶上签名,并命名为《泉》,从而在美术史上建立起自己的规则体系,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举足轻重的艺术品,其价值并非在马桶本身的材料、工艺、成本等,而是作品的观念。
所以,工艺并非是当代艺术的必要元素,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不存在“工艺”和“美”,它们的核心价值就是艺术家的观念本身。
随着当代艺术作品尺寸的越来越大,现在很多艺术家建立工作室和公司,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和雇佣劳动力来完成作品的制作以及复制,艺术家仅仅只提供概念草图和监督指导。
[1]虽然《大玻璃》是杜尚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却未载入玻璃艺术史的史册。
我想原因在于,杜尚的作品并未对玻璃工艺以及表现方式做出革新。
玻璃艺术作为一种工艺相对复杂的艺术类型,工艺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很多玻璃艺术家往往是因为研发了新的玻璃工艺,挖掘出玻璃特有的一面,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表现领域,建立新的艺术风格。
就从铸造玻璃来说,由玻璃的厚薄产生的光的折射变化,或是由玻璃料融和过程产生的色彩流动,或是玻璃的抛光和粗糙面产生的奇妙对比……这些单单是由玻璃材料带来的美就可以让一件作品具有无限的魅力,并让人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随着玻璃艺术家对材料的性格的把握度,逐渐能随心所欲将玻璃材质和工艺,完美地融合自己对时代、文化、潮流、审美等态度,表达一种艺术观念。
但无论是什么情况,纵观这些玻璃艺术作品,在表达观念的基础上,仍然不会放弃对材料之“美”的诉求。
这也许是玻璃艺术和当代艺术最大的区别。
但无论如何,玻璃艺术仍然是属于艺术门类的一种,成功的玻璃艺术作品也绝对不能仅止于对工艺的娴熟把握,是否具备有革新性,是否在“玻璃艺杜尚的《泉》意在质疑人们关于何为艺术品的观念: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
所以才会很少有人会将《泉》视为一件艺术作品。
“这个小便器可能是件艺术品吗?”在小便器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当中,名字的变化原来是如此的重要。
正是这个名字的变化,变得不同寻常,使得人们审视物体的角度也发生改变。
不等大雅之堂的小便器,也就随之被视为格调高雅的艺术。
2 《泉》1917年,杜尚把一件现成品磁小便器,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作品题为《泉》。
它被展览布置委员会愤怒地拒绝了。
它引起了持久的解释学喧闹。
实际上,它成为了现代艺术编年史上的里程碑。
《泉》表现出的是对一切传统艺术观念彻底的否定与批判。
此前的任何艺术流派,哪怕再激进,起码承认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而且一般来说,艺术起码要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