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1、区域的基本含义;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 第一案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结论】A 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B 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C 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D 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 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学生回答】中国面积960 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
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
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1)有界性【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
例如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带之间有森林草原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草原荒漠带等。
另外,气候区之间的界线、农业区之间的界线等往往是不明确的。
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有明确界限的区域。
这些多数是人为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的界线、大洲的界线。
【多媒体显示】教材第二页图沙漠景观和森林景观等四幅图。
我们以自然带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应当属于不同的区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描述四个自然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域的差异,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区域的自然差异。
应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热带沙漠:(其内部均以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荒漠土为特征)——高温干旱热带雨林:(其内部均以树木高大茂密、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砖红壤为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其内部均以湿季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红色棕钙土为特征)——干湿季明显高山地区:(其内部均以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为特征)——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而变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内部均以植被类型多样,种属繁多、多数常绿、红壤为特征)——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澄海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背面印凤凰山、莲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干冷气流南侵强度弱;境内水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面临南海,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
其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无霜期长,四季不慎分明。
)【教师总结】所以说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板书(2)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教师引导】那么也由此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
那么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
这些特色如果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优势” 。
这也是“区域”应当具备的一大特征。
(如为什么在澄海以步行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板书(3)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功能【教师提问】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否孤立不联系?从我们了解的区域来看,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它们之间总是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的。
资源上的调配,文化上的交流,政治上的沟通等。
板书(4)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用活动题3 来加深同学们的区域概念【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第2 页的“阅读” ,了解区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知道“区域” 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那么对区域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过渡】接着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板书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 页第一自然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教师归纳】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分析哪些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
(区与要素、相对位置关系、空间分布形式)【教师延伸】“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包括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
【教师提问】那么,这些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形式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多媒体显示结论】板书2 、空间分布形式【教师提问】那么,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请同学们阅读第5 页【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所了解,一个区域大致可分为几个地域?各有何特征?板书3 、区域划分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面范围大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点或线范围小【教师提问】区域的空间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
请同学讨论完成第4-5 页活动题,按要求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归纳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注意从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两个角度,区域发展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来回答;其次,活动材料中所呈现的不同阶段的三幅图表示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应从图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一是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如运输方式、空间分布形式呈线状还是网络状等方面的变化;二是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城市、农业用地方面的变化。
2、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状况、城市化水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结论】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早期——线状;中期--—出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晚期——网络状,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早期——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减少;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2、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争夺,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等方面。
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板书4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教师总结】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为网络状;地域发展,由乡村地域发展成为城市地域。
【过渡】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市区与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环境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教师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请在教材第6 页找出来板书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影响因素【教师指导】三次产业之间划分的标准和范围,世界各国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同学们参照教材第6 页图1-10 及阅读部分,分析归纳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到底有哪些呢?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请同学们讨论,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就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否相同?(不同)【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活动题第7页第1题【多媒体显示结论】A 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 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 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大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板书2、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教师提问】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完成第7 页第三题板书3 、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最后一自然段和第7 页活动题第3 题,总结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概念2、主要特征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2、影响因素3、区域划分4、空间分布形式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2、影响因素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1)指标差异(2)空间差异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第二案例】[板书设计 ]区域概念区域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概念 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形式 区域的基本含义 概念 影响因素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空间差异区域产业结构【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讲授这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本人在教后进行了一番思考,结合不 同版本的教材,总结了以下几点:1、充分融合几个版本的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区域的概念、区域的 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