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古文基础

大学语文古文基础

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 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视”应为“对待、 看待”之意
前四句的翻译为 “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 何远本来风流倜 傥,喜好行侠仗义 对待贫民百姓如同子弟 士大夫们更以此 赞赏他 ”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 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大学语文古文基础知识专题
一、实词
• (一)古今异义 • 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转移三类。 • 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 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 夫”“丈人”等。 • 2.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 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 3.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 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 有“走、脚、狱、诛、货”等。
例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B.不审于何得此绢 C.自放驴,取樵炊爨 省:探望。 审:知道。 樵:打柴。
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樵”作“取”的宾语,应 为名词,指柴草。
答案:C
4.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般
• 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 流。 • 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 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 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 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 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 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 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 “返”。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惜—爱惜、爱 往— 向往
以成语为例
• • • • •
党同伐异——伐,攻击; 夙兴夜寐——夜,晚; 寤寐求之——寐,睡觉; 溯洄从之——洄, 溯,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
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 形容勤奋。 。
寤,醒来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不躲避 不掩盖 彰显 接近、趋向
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学过的知
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
•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 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 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 两个同源词。 •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 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 申为举起、扬起。 • 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 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 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 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 避重就轻——就, • 欲盖弥彰——彰,
•含义相反相对:
观察下列句子,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 拈轻怕重 言简意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相同或相反相对)Fra bibliotek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 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 理解为“人的作为”。
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 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 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 就。”
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 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 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 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 故选B)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 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 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 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 • • • • • • • • • • • •
9.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10.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12.明日,客从外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1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古义:公开的批评指责。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14.吾与点也。
• (五)实词义推断方法 •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 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 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 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 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 • • • • • • • • • • •
1.敢以烦执事 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夫晋,何厌之有 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6.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 (二)偏义复词
• • • • • • • • • • • • •
(三)通假字 1.夫晋,何厌之有 厌==餍,满足 2.共其乏困 共==供,供给 3.若不阙秦 阙==缺,损害 4.秦伯说 说==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明智 6.南至于句无 句==勾 7.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率,率领 8.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 9.将免者以告 免==娩,分娩 10.三年释其政 政==征,赋税 11.亿有三千 有==又 1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岂,难道
• • • • • • • • • • • • •
15异乎三子者之撰 古义:才能。 今义:写作。 16.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凶恶。 1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8.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 今义:增加。 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2.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 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 这里是“放大火烧”。(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 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 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 “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 为……安逸”“认为……快乐”。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 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 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 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含义相同相近:
• • • • • • • •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扶危济困——扶, 比肩接踵——接, 怜香惜玉——怜, 心驰神往——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