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指导思想奉天罚罪/《禹刑》/《政典》/《甘誓》//奴隶制五刑:墨刑、劓刑、膑刑、宫刑、大辟//三罪名:昏、墨、贼 //大理最高司法官,士地方司法官,蒙士基层司法官//夏台监狱.。
★商:《汤刑》//炮烙、剖心、醢、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国有制/“父死兄继、兄终弟及”//行政法制“内服”“外服”//中央司法机构“司寇”,司寇设有“正”“史”等审判官//基层司法官“士”“蒙士”//“圜”“羑里”“牖里”监狱。
★西周:指导思想“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亲亲、尊尊;“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主要法制:“周礼”;《九刑》墨刑、劓刑、膑刑、宫刑、大辟、流、赎、鞭、扑;《吕刑》//法律形式:礼、刑、誓、诰、命//罪名: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杀人罪、寇攘奸宄罪、失农时罪、群饮罪//行政法制:“宗法制”:天子(王畿)、诸侯(诸侯国)、卿大夫(采邑)、士(禄田);“小宗”服从“大宗”。
官员选任“任人唯亲”“世卿世禄”//“质”“剂”“傅别”/“一夫一妻多妾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宗祧继承、爵位继承、财产继承(嫡长子继承)//中央设司寇“大司寇”“小司寇”,地方“国”“乡”“遂”//“狱”刑事“讼”民事;“束矢”“钧金”“两造具备”;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读鞫”“乞鞫”/“圜土”“囹圄”监狱//
★春秋:楚:1、前689年至前677年楚文王《扑区法》2前613年至前591年楚庄王《茆门法》
晋:1前633年晋文公“被庐之法”2前621年赵盾“常法”3前593年“范武子之法”4前513年赵鞅、荀寅铸鼎//郑:1、前536年子产“铸刑于鼎”2驷颛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战国:指导思想:厉行法治、法律公开、轻罪重罚//《法经》李悝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变法:1、前359年秦孝公三年 2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内容:1、改法为律,明法重刑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3、置县迁都,实行郡县制4、焚毁诗书,禁止游宦。
★秦:指导思想:事皆决于法、法令由一统、轻罪重刑//法律形式:律、制、诏、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程、课//定罪量刑原则: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区分有无犯罪意识、区分故意与过失、共犯加重处罚、自首减刑、诬告反坐、犯罪连坐//死刑:具五刑、族诛、腰斩、车裂、磔刑、弃市、枭首/肉刑/劳役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隶妾、司寇、侯/耻辱刑:髡刑、耐刑/身份刑:废刑、夺爵/财产刑:赀刑、赎刑、没刑/流放刑:迁、徙、谪等//“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郡守、郡尉;县:县令、县丞、县尉;乡(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里(里正)//察举、征召、任子//
★汉:指导思想:1、黄老“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约法省刑2、以儒为主、礼法并用:独尊儒术(董仲舒)、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汉律六十篇:《九章律》9篇萧何:盗、贼、囚、捕、杂、具、户、厩、兴律;《越宫律》27篇;《朝律》6篇;《傍章》18篇//主要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定罪量刑原则:1、矜老恤幼原则2、上请制度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主要罪名:1、维护皇帝专制权力:不敬.大不敬、矫制.矫诏、僭越、诽谤.非所宜言.腹非、犯跸2、巩固中央集权政治:首匿、通行饮食、见知故纵、左官、酎金不如法、阿党附益、沈命法//“券书”“质”“赘”//“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身份继承:嫡长子继承制“非正”“非子”/财产继承诸子均分制/遗嘱继承//“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州、郡、县/察举、避举/“御史九法”“六条问事”/人头税(口赋、算赋)、田税、工商税/郡“决曹掾史”县“狱掾”/“告”“劾/“鞠狱”:辩告、讯、读鞫/乞鞫、、报、奏谳/录囚、大赦/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三国两晋南北朝:指导思想:三国: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229年魏明帝《魏律》《州郡令》《尚书令》《军中令》等共一百八十余篇/《蜀科》//两晋:纳礼入律//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泰始律》共二十篇/《刑名》《法例》//南北朝:礼律进一步融合/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北齐律》十二篇/《名例律》/太和九年495年《北魏律》/大统十年544年西魏《大统式》//“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准五服以制罪”/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服制越近,以尊犯卑,处罚越轻;以卑犯尊,处罚越重;//“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官当”/新封建制五刑:死、流、徙、杖、鞭//“士族”“庶族”“九品中正制”“士庶有别、良贱不婚” //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直诉制度/南梁“测囚之法”、南陈“立测法”/
★隋:《开皇律》开皇三年583年十二篇: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500条/“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死(绞、斩)、流、徙、杖、笞/////《大业律》大业三年607年18篇//
★唐:指导思想:1礼法并用治国2法律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3慎重行刑//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武德律》武德七年 624年 12篇500条/《贞观律》贞观十一年637年/《永徽律》/永徽四年653年《永徽律疏》30卷/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开元律》12卷《开元律疏》30卷//笞、杖、徙、流、死//议、请、减、赎、官当/“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六脏”: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保辜”/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 卿、少卿、正、丞、主簿、录事、府、史}、刑部(中央审判复核机关){ 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主簿、录事、令史、书令史}:台院、殿院、察院//“同居相为隐”
★宋:指导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2崇文抑武,儒道兼用;3强调慎法,法贵力行4、义利并用,通商惠工。
//建隆四年963年《宋刑统》12篇,30卷,502条 1、以刑律为统,律敇合编;2篇下设门3立“起请”条/新敇四卷 106条 /编例/条法事类//《洗冤集录》宋瓷 5卷53目//《名公书判清明集》/盗贼重法及重法地;“折杖法”;刺配;凌迟;/义庄/“市易法”/禁榷:茶、盐、酒、矾、铁、石炭/《市舶条法》/“枢密院”/“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路、州(府、军、监)、县/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监司;“月课”审刑院;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糊名考校法”“誊录试卷法”;制举、恩荫/差遣制/考课:“磨勘”“历纸”/审判制度:大案奏裁制;鞫谳分司制,审问“狱司”“鞫司”判决“法司”“谳司”;翻异别勘制;务限制;理雪制度;
★辽:“因俗而治”/921年阿保机《决狱法》/1036年《重熙条制》547条/1070年《咸雍重修条制》789条不久废除/杖、徙、流、死/920年“夷离毕”“夷离毕院”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
★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20章150门1460条/“亲节门”/杖刑、短期徒刑、长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十恶”谋逆、失孝徳礼、背叛、恶毒、为不道、大不恭、不孝顺、不睦、失义、内乱/
金《泰和律》12篇30卷563条《泰和令》20卷700条《新定敇条》3卷219条《六部格式》30卷
★元指导思想1循旧礼,重纲常之教2“附会汉法”,构建封建法制3延续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
“约孙”、1203年《大扎撒》/成吉思汗《条画五章》/1291年忽必烈《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英宗 1322年88卷2539条分制诏94条条格1151条断例711条令类577条/《元典章》60卷373目/《至正条格》顺帝1344-1346年2909条未及实施/笞杖刑改十为七/“出军”、凌迟、斩刑/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收继婚//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行省、路、府、州、县/“诉讼”在法典中开始独立成篇;诉讼代理制度出现/“约会”/推官/
★明:指导思想:重典治国、明刑弼教、法贵简严//《大明律》洪武三十年1397年7篇30卷460条《名例律》以下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篇,律下按事项分30门类/《大明令》《吏令》20条、《户令》24条《礼令》17条《兵令》11条、《刑令》71条、《工令》2条共145条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唯一完整保存的古代令典/《大诰》包括《御制大诰》74条《御制大诰续篇》87条《御制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榜文”“教民榜文”/《问刑条例》/《大明会典》弘治十五年1502年//定罪量刑原则:1确立比附原则2化外人相犯确定属地主义原则/徙、流附加杖刑;充军、凌迟、枷号、刺字、庭杖/“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官田、民田;无主土地先占原则“鱼鳞图册”/“内阁制”/省、府、县/科举制:乡试、会试、殿试;荐举制;捐纳制/考满、考察/“一条鞭法”/“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厂、卫/地域管辖、身份管辖:“原告就被告”“轻囚就重囚”“少囚就多囚”(300里为限)/“放告日”“乡约”/九卿圆审、朝审、热审、大审。
★清:指导思想:1详译明律,参以国制2崇儒术、重礼教3维护旗人特权//律:《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1646年;《刑部现行则例》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清律集解》雍正三年1725年/《大清律例》乾隆五年1740年/《康熙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