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
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
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隋设郡为190,县1255。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
道(路)制时期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恢复州领县制。
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了;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
“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
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
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
后玄宗时增为15道。
唐道下辖府、州,府(包括都护府)、州下领县。
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
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
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代废道制改路制,路下为府、为州。
后来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
总之,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与宋同时期的辽实行道制,金实行路制。
省制时期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
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元代最初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
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
明代设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
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清代省制多沿用明代。
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共22省,是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
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
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一、概论三皇五帝夏商周玩分封,爱谁谁,就不管了。
从秦开始统一,主打郡县制,但始皇帝死后,就搞不定了,没几年各路诸侯就接着打。
最后刘邦一个小公务员得了天下,好兄弟,亲子侄都得封啊,于是郡国并行。
俗话说的好,鸟尽弓藏,封的开始就是削的前奏,从汉武帝开始历经新莽,直到东汉末年王室照得住的日子里,郡制还算稳定。
等到黄巾邪教一闹,天下可就乱了,原来朝廷派到地方监察员们(刺史),就地扎根变军阀了,但这批人不忘本,各地刺史称号大多源至《禹贡》古书里的州名,于是乎州郡制开始了,直到唐初,干脆把郡去了,直接变为州制。
李世民在玄武门作掉自己兄弟之后,觉得自个比刘彻至少打个平手,于是仿汉武故事设道(与汉武设的刺史一样是个监察性质的公务员)。
天道循环,安史这两个杂胡作乱之后,节度使们同样重演汉末故例,道变成了地方藩镇实体。
一直要到赵匡胤,朝廷才算缓过气来,不玩道了,玩路。
设路于各地,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算是折中。
地方上主要是州府。
蒙元入住,又变了省制,蒙元是胡人,省的军事性,监视性很强。
朱元璋驱除鞑虏之后,废省设三司,有点那么三权分立的意思,可是不幸啊,女真人又来了,又玩省制(但凡是外国人侵占中国,必得加强对汉人控制,满清这也是跟蒙元学的),还在各地设满城,搞非法定居点,一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半天下,汉族地方势力抬头,宣统老爸想削藩,削着削着,两年半,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新军反了。
北洋时代,除了老袁有过削藩想法,要废省设道,用今天话说,就是各地子公司经理们太强,董事长想要把子公司分拆。
老袁没福气,壮志未成升仙去了。
老蒋也想削,没料到机关算尽,眼看着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个去作了岛主了。
综合考察一下二千年来的政区演变经过,可以发现如下几条规律:同一政区,通例都是越划越多,越划越小;到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降低。
例如:省在元代只有十一二个,明代加到十五个,清代加到十八、二十二,现在的省级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三十四个。
只有县最稳定,秦代千把个,汉以后长期都是一千几百个,大约二十年前才突破二千大关。
历代政府有时觉得政区太多不便于统治,曾几次大事省并;但往往不久被省并的又得到恢复。
如新中国在五十年代未曾并省了许多县,现在大多数已被恢复。
秦和西汉初期疆域比较小,其时所采用的单纯二级政区制,自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已不宜于继续采用。
但多级制亦不利于政令民情的上下传达,所以二千年来最常用的是三级制。
有时用实三级,有时用虚三级。
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往往由吏治监察区或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转变而来。
二、历代一级行政区域(一)先秦的九州1、夏:《尚书??禹贡》: 冀、衮、豫、青、徐、扬、荆、梁、雍。
2、商:《尔雅??释地》:幽、冀、衮、豫、营、徐、扬、荆、雍。
3、西周:《周礼??夏官??职方》:幽、冀、并、衮、豫、青、扬、荆、雍。
4、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二)秦的三十六郡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王朝建立。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根据里耶古城的考古发现,秦朝还存在“洞庭郡”。
黔中郡是否存在是争议话题。
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2.1 秦一级行政区序号郡名治所治所今所在地1、内史直管咸阳今陕西咸阳东2、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3、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4、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5、巴郡江州今重庆市6、汉中郡南郑今陕西南郑东7、南郡江陵今湖北江陵8、黔中郡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9、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市10、长沙郡湘县今湖南长沙市11、楚郡陈县今河南淮阳12、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13、泗水郡相县今安徽宿县西北14、薛郡鲁县今山东曲阜15、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16、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17、邯郸郡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18、钜鹿郡钜鹿今河北平乡19、太原郡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0、上党郡长子今山西长子县21、雁门郡善无今山西左云右玉镇南22、代郡代县今河北尉县西南23、云中郡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24、河东郡安邑今山西夏县北25、东郡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26、砀郡砀县今安徽砀山县南27、上郡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28、三川郡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9、颍川郡阳翟今河南禹州30、齐郡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31、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32、渔阳郡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33、上谷郡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34、右北平无终今河北蓟县35、广阳郡蓟县今北京市36、辽西郡阳乐今辽宁锦州市西37、辽东郡襄平今辽宁辽阳市38、九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39、南海郡番禺今广东广州40、桂林郡桂林今广西贵港境内41、闽中郡闽中今福建福州42、象郡临尘今广西崇左县境内(三)汉十三刺史部1、司隶校尉部(司州):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2、豫州:治所: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3、兖州: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4、徐州: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5、青州:治所:临锱;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6、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
7、并州: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8、冀州:治所:高(hao)(河北柏乡县北);辖区今河北西南部。
9、幽州: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10、扬州: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辖区: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11、荆州: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12、益州: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