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
独体字就是只有一个组成部分的字,像“人、手、口、目、日、月、山、水”等。
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像“江、打、花、晨、闻、圆。
梦、辫”等。
大部分合体字都属于形声字。
在甲骨文当中有20%为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已经有80%的字是形声字,据统计,现代汉字中有90%都属于形声字。
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
例如用“木”作形旁,可以组成“桃、梅、梨、枝、株、棵”等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例如用“冈”做声旁,可以组成“刚、钢、纲”等读gāng的形声字。
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形旁在左,声旁在右;有的形旁在右,声旁在左;有的形旁在上,声旁在下;有的形旁在下,声旁在上;有的形旁在外,声旁在内,或者形旁在内,声旁在外。
例如: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破江棋诂昭.右形左声:攻颈削瓢放鹉雌故期胡邵.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字空箕罟苕.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膏凳赏汞基辜照.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阁匈.内形外声:闷问闻辫哀厄辩形在一角:裁载栽声在一角:醛渠.原文不变可增加一些内容:形声字的声旁可以帮助我们读准字音,判断字的平卷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音,对以这些音为难点的方言地区的人有利。
声旁的读音跟形声字的读音相通。
声旁作为单字时念卷舌音,相应的形声字也卷卷舌音,声旁念平舌音,相应的形声字也念平舌音,依次类推,可判断形声字的鼻边音、前后鼻音。
也可以由形声字的读音,反推过来,判断声旁的平卷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音。
概述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
合体字有两种。
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来显示字义。
如“伐”字从人从戈,表示以戈伐人;“取”字从又从耳,表示捉取一个人;“休”字从人从木,表示人倚着树木。
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会意字。
另外一种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个字表示义类,一个字表示字音。
如“河”为水名,从水可声;“张”字指张弓,从弓长声;“经”字指经纬,从糸巠声;“球”字指玉球,从玉求声。
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形声字。
在现代常用的汉字里形声字占90%以上。
还有象形字。
所属特殊门类【同字合体字】由多个(2—4个)相同的汉字(或字符)在字形美观的前提下组成的汉字被称为同字合体字。
部分同字合体字由于字形美观的原因,笔画有稍微变动,但不影响识别。
二同合体字二同合体字的排列方式有横排和竖排两种。
横排:二、圭、出、多、吕、昌、炎、哥竖排:比、棘、皕、甡、兢、非、从、双、屾、弱、孖、林、槑、卵、朋、羽、赫、竝三同合体字三同合体字的排列方式有横排、竖排、品字形三种排列方式。
横排:三、彡竖排:州、川品字形:众、森、淼、垚、品、叒、皛、晶、磊、焱、赑、奸(繁体为三个‘女’)、轰(繁体为三个‘车’)、麤、掱、毳、虫(繁体为三个‘虫’)、聂(繁体为三个‘耳’)四同合体字四同合体字的排列方式只有田字形一种。
田字形:燚、叕【合成字】定义本来是一个常用词语、词组,但后来由于这些词语、词组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的原因,就把这些词语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地组合成了一个独有的汉字,这样的汉字被称为合成字。
(Compound Chinese character)合成字是合体字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
合成字的特点是意义与原来的词语、词组完全相同,而不能使人产生歧义。
合成字一般都要到‘难检字检索表’去查找,因为它们是由一个词语的组合,有部首的话也是其中一个字本来的部首。
如‘嘦’的部首是女部。
字形合成字主要字形就是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种,都是由一个常用的词语或词组在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组成的汉字。
读音合成字的读音大部分是按照原本构建合成字的词语或词组以快速连读的方式得到的读音。
比如,‘嘦’字就是将‘只要’一词拼音‘zhǐyào’快速连读得到读音‘jiào’的。
‘孬’字就是将‘不好’一词拼音‘bùhǎo’快速连读得到读音‘nāo’的。
但也有个别合成字没有按这个规律制造读音,例如‘歪’字。
不管怎么快速连读‘bùzhèng’也无法得出‘wāi’的读音。
目前还无法说清为什么,有待文字专家进一步的考察。
注明‘奀’是否属于合成字的范畴?‘奀’这个字和‘恩’读音相同,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合成字:是由‘不’和‘大’构建而成,但将其拆开后,得出的意思是不算很大,比较小的意思;而其本意却为瘦小、羸弱的,与拆字得出的意思大相径庭,所以不能算是合成字,只能算是合体字。
主要成员合成字在约56000个汉字中几乎只占其中的千分之一。
我们熟悉的有歪(wāi)、孬(nāo)、甭(béng)、甮(fèng)、嫑(biáo)、嘦(jiào)、覅(fiào)、朆(fēn)、尠(xiǎn)定义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类型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
如“武”,从戈从止。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
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特点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
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
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等。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
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字例(1)“莫”字。
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
隶变以后简化为“莫”。
“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恼、莫非、莫测、莫逆、莫若等词。
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
盥洗、洗手的意思。
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状(皿),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隶变以后,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3) "射”字。
在篆书演变为楷书时就走了样,“射”字右边的“矢”变成了“寸”,本来“射”会意一个人拿着一支弓矢,意思就是要把弓矢“射”出去(弓矢肯定不能像刀剑等武器一样近距离攻击目标)。
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干〕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
◎〔仆~〕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
◎〔无~〕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b.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异形叠罗汉式会意字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
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
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虽然有相声解释说,这是妇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这文字游戏,不是字源分析。
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看出。
这个“?”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
“女、帚为? ”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再比方说,东西南北的“东”字的字源,也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分析出来。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习惯于写繁体字的人常因简化字不易看出字源来非难汉字简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即使现在还使用繁体字,有多少人能分析出它们的字源呢!会意字是合体字,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会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
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
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不确定、不准确的。
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第二,代词和虚词没法合意,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
例如:代词“我”、副词“很”,怎么会意?“ 辨别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
会意字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合体的,二是必须由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
否则,不能看作会意字。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
他这八字的界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据相关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内在或外在关系作导向。
会意造字法冲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扩大了造字的范围。
象形和指事造字多只能对单一的、静态的事物(包括人)而进行图形示意。
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不是孤立和绝对静止的,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彼此关联,就形成了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行为和现象。
要为这种种行为和现象造字,象形和指事显然不能胜任。
于是古人采用了这样的手法:把表示有关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即字义),这就是会意造字法。
例如休字,从人从木,甲骨文作休,从这两个文的组合方式,表现出了人与树的关系----人倚树下。
“背靠大树了乘凉”,人们根据在野外劳累之后常于树荫下上憩的经验,就能理解这是休息的意思。
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
会意字是“合文”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为构件的复合体,所以会意字可以拆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独立表意的文。
独体的象形字不可拆开自不待言,就是合体的象形拆开之后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能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