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4、教师小结:在*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

出示幻灯:(生齐读。

)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老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

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

这样*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

再出示*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师范读,齐读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

师板书:七百“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

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

你说长廊美不美呢?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体会廊外的“风景美”: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

(配上琵琶乐)(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

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5、屏示:师引读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

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三、学习“万寿山”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3-4节,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 “高”___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

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树丛( )琉璃瓦屋顶( )宫墙一排排( )的宫殿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昆明湖”——静绿。

屏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

如果用“划”呢?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

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

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四、学习“昆明湖”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

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2、交流: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指名介绍,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③堤岸——垂柳美3、师小结: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