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及五大题型备考策略一、依托课文诗词,拓展鉴赏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比如品味“炼字”,可以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为例,分析“自”和“空”的妙处,把握好"炼字"类题型的答题思路。
同样品味“诗眼”可以用杜甫诗《旅夜抒杯》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为例。
品味“情景交融”可以用杜甫诗《登高》为例。
品味抒情方式也可以用《旅夜抒怀》为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作,立意含蓄;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即景自况,以抒悲情。
“品味细节”可以借鉴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品味“意境”可以借鉴王维诗《山居秋螟》……总之,如能对所学诗词的鉴赏知识加以归类,并能举一反三,自然能运用自如。
这应该是我们坚持立足课本的指导思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辨认鉴赏区域,积累课内外诗词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①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词。
②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③从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①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徘侧、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②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③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④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⑤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⑥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①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首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②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苏拭、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煌、姜爱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把握答题技巧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读懂原诗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因此答辆之前要反复体味,把原诗读债,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注意分析诗题。
古诗取目往往概括主要内容,写作环境、写作目的,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
分析诗题,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②注意利用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加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理解原诗时的障碍,一定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细读,充分利用。
③调动积累,推此及彼。
对于熟悉的作者,要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把握诗中表现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在诗词中的表现有的鲜明、有的含蓄,考生要能根据关键词语正确地把握。
⑤辨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衬托、对比、借代、比拟、夸张、互文、双关等,考生一定要能正确辨析。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①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有时一个表态就是1一2分。
含糊不清会造成失分。
②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但也要避免简单的翻译诗句。
③正确揣摩,思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成,指鹿为马,造成严重失分。
④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
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题型一、鉴赏形象【解题指南】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即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
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
如王维在《山居秋嗅》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建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
高考试题中要求对孤灯、残月、寒梅、秋菊等景物的解读,就是考查对自然意象含义的鉴赏。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
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案构成为: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
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固定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
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的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二、鉴赏语言【解题指南】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信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集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考查方式主要表现在:①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②理解关键诗句(多为名句的含义);③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⑴语序颠倒。
诗歌中的倒装也称“倒文”,主要是为了照顾诗句的平厌和押韵,有时是为了照顾对仗。
但倒装以后,常常起到强调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定语挪前或移后、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等。
(2)叠词对句。
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谓语意的作用。
⑶特殊结构。
古诗词中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特别是省略动词的句式常常会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
例如连用多个意象名词,省去常规句中的动词,能让描写更像是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重意境、有韵律美。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豪放。
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和炽热的感情灌输到诗作中,就使自己的诗作的风格变得豪迈奔放,明朗潇洒。
“诗仙”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
(2)沉郁。
豪放好似火山爆发,沉郁仿佛海底潜流。
诗人沉思默想,幽愤填膺时,就使自己的诗作风格变得深沉忧愤、情感浓郁。
沉郁风格的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
(3)委婉。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说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之后才流露出来,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有余味。
(4)含蓄。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通俗。
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就是通俗。
中国古代许多文学家都推崇通俗,白居易就是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的大诗人。
(6)自然。
自然而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用荷花作比来说明自然这一风格。
(7)平淡。
与自然相同之处在于不加雕琢,与自然不同之处在于语言力求朴素。
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平淡显现朴实无华,平淡中蕴涵深意。
(8)工丽。
既讲究对仗工整,又讲究辞藻华丽。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得极工丽,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是否工丽,不仅要看辞藻是否华丽,对仗是否工整,而且要从意境着眼。
(9)雄浑。
气势雄伟,含意深沉。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及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堪称雄浑佳作。
(10)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物,而且动静得宜,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11)风趣。
具有这种风格的诗歌,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是在幽默诙谐之中含有深意,严肃而不油滑。
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风趣之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鉴赏表达技巧诗歌中的表达技巧重点包括描写和抒情。
描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就描写对象而言,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而言,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点面结合、渲染与白描、细节描写、欲扬故抑等。
抒情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抒发,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测试内容有直抒胸臆。
借物抒枯(托物言志)、借呆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古抒情、信景交融等。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古典诗词鉴赏中,应主要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1)夸张。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