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阈强度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环境3.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5.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并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6.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7.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9.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0.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心率为平均75次/分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1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13.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4.窦性心律: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起搏形成的心脏节律15.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16.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1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18.吸收:经消化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维生素、无机盐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19.容受性舒张:在进食时食物对口腔、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20.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1.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2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23.酮体: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含有丰富的合成酮体的酶系,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一部分进入三羚酸循环彻底氧化,一部分缩合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24.血脂:血浆中的脂类物质25.必需氨基酸: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26.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27.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增多的现象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29.水利尿: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30.视力: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也称为视锐度,即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31.瞳孔近反射:当近物时,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以控制入眼的光线量,称为瞳孔近反射32.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强弱而改变,强光照射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33.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发生改变的过程34.神经递质:油神经末梢释放,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35.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36.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37.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38.牵张反射:是指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会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搜索的反射活动39.激素:有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合成的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40.应激反应: 当人体突然受到感染,中毒,缺氧,饥饿,创伤,麻醉,手术,寒冷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害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急剧升高,并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成为应激反应二.填空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2.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3.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快、准、短;体液调节的特点是慢、广、长。
4.属于正反馈调节是排尿、排便、分娩和血液凝固。
6.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调节。
7.易化扩散根据膜上蛋白质的作用和形态不同,可以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类型。
8.钠-钾泵又称钠离子-钾离子依赖式ATP酶。
9.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10.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两侧电位维持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11.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12.细胞膜去极化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静息时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13.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发放。
14.一个横管与两侧的终池一起合称三联管。
15.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
16.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是球蛋白;参与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
17.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18.血小板主要的生理功能有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和促进凝血。
19.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20.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形成二期平台期,是由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产生的。
22.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后负荷是动脉血压。
23.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博出量,影响舒张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外周阻力。
24.生成组织液的有效率过压取决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脉压。
25.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它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动脉血压发生大波动,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性。
26.心交感、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27.外界空气由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28.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二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DPPC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9.CO2在血液中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30.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31.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32.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和化学性两种形式。
33.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盐酸和胃蛋白酶。
34.保护胃黏膜免受氢离子和胃蛋白酶损伤的屏障是胃黏膜屏障。
35.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和胆囊收缩。
36.小肠运动的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解运动和蠕动。
37.绝大部分的消化器官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层支配。
38.糖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为机体提供能量。
缺氧时糖酵解代谢途径加强,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主要靠有氧氧化代谢途径供能,饥饿情况下则主要靠糖异生代谢途径供能。
39.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成4种,按密度由低至高依次为CM、VLDL、LDL和HDL。
40.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是脂肪动员,是由脂肪和类脂两部分组成。
41.成人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为3.9-6.1mmol/L,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42.尿生成的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43.肾盂或输尿管结石的情况下,囊内压升高,肾小球有效率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44.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血中钠离子降低或钾离子升高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45.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产生保水保钠排钾作用,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作用部位相同,使小管的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46.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储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47.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氧化分解。
48.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脑和肝脏。
49.感觉是指客观物质世界在脑的主观反映,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前庭、鼻、味蕾、皮肤。
50.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调节、瞳孔的调节、眼球会聚,其中以晶状体的调节最为重要。
51.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其功能是感受昼光觉和色觉;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其功能是感受晚光觉和黑白觉。
52.暗适应的过程是视紫红质合成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25~30分钟。
53.神经元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54.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55.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递质是乙酰胆碱。
56.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两种。
57.。
去甲肾上腺素与β1(心脏)受体结合后产生兴奋心脏效应;与β2受体结合后产生抑制效应。
58.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59.临床上常检查某些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60.按化学性质不同将激素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61.幼年时生长激素缺乏可导致侏儒症,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呆小症。
62.主要参与应激反应的激素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主要参与应急反应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第1章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阈强度B.阈电位C.阈上刺激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E.动作电位的幅度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B.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C.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稳定D.维持组织液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E.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稳定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和持久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4.下列生理过程中,哪项是负反馈调节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减压反射E.分娩过程第4章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需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E.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2.神经纤维膜电位由+30OmV 变为-70mV 的过程称为A.超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反极化E.极化3.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A.收缩活动B.分泌话动C.静息电位D.动作电位E 局部电位4.产生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去极和复极过程)的跨膜离子移动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出胞或人胞5.膜两侧电位极性倒转称为A.去极化B.复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极化第5章三、A1型题1.正常人血浆PH 值为A.6.35-6.45B.7.05-7.15C.7.35-7.45D.7.35~ 7.75E 7.65-7.75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A.NaClB.葡萄糖C.白蛋白D.球蛋白E.纤维蛋白原3.下列哪项是等渗溶液A.20%甘露醇溶液B.2% 葡萄糖溶液C.10% 葡都糖溶液D.0.35% NaCI溶液E O.85% NaCl溶液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A.缺乏Fe2+B.缺乏叶酸C.内因子缺乏D.骨髓破坏E.缺乏维生素B125.急性化脓菌感染时,外周血液中显著增多的是A.红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白细胞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A.聚集B.黏着C.叠连D.凝集E.凝固7.唯一不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是A.因子IIIB.因子VC.因子XD.因子VIIIE.因子XII8.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A.凝血酶原形成一凝血酶形成一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形成一凝血酶形成一纤维蛋白形成C.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一凝血酶原形成一纤维蛋白原形成D.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一凝血酶形成一纤维蛋白形成E.以上均不是第6章三、A1型题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A.0 期去极化缓慢B.形成2 期平台期C.4期自动去极化D.无明显1期E.4 期为静息期2.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A.静息电位仅为-70mVB.國电位为-40mVC.O 期去极化速度快D.动作电位设有明显的平台期E.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3.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A.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B.心肌肌质网不发达,Ca2+储存少C.心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D.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E.心肌呈“全或无”收缩4.当细胞外液Ca2+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A.收缩减弱B.舒张减慢C.收缩增强D.舒张增快E.传导增快5.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A.血液依赖地球吸引力而回流B.骨路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C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E.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6.主动脉瓣关闭主要是由于A.心室肌收缩B.心房肌收缩C.主动脉瓣收缩D.主动脉压高于心室内压E.主动脉压低于心室内压7.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由于A.房室瓣开放B.房室瓣关闭C.动脉瓣开放D.动脉脚关闭E.乳头肌及腱索的振动8.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时,心输出量减少A.心肌收缩力增强B.后负荷增大C.前负荷适当增大D.心率增加到100 次/分钟E.后负荷减小9.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降低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为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B.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明显C.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更明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E.收缩压降低,舒张压不变10.站立过久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下肢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下肢血流量增大C.下肢淋巴回流受阻D.下肢毛细血管压升高E.机体血容量增大11.某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双下肢水肿,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A.左心衰B.右心衰C.肺水肿D.高血压E.中心静脉压降低12.生理情况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主要反射是A.牵张反射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C心肺感受器反射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E 容量感受器反射第7章三、A1型题1.呼吸的意义主要是为机体A.吸人O2排出CO2B.吸人CO2排出O2C.吸人O2排出N2D.吸入O2排出COE.吸入CO接出O2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A.呼吸运劝B.肺内所与大气压之差C肺内压与气道阻力之差D.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E.胸膜胞内压与肺内压之差3.肺通气的原动力是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扩张和回缩C.肺内东与胸膜腔内压之差D.呼吸运动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4.平静呼吸的特点是A.吸气与呼气都是被动B.吸气是被动、呼气是主动C.吸气与呼气都是主动D.吸气是主动、呼气是被动E.吸气有时是主动、有时是被动5.胸膜腔内等于A.大气压+肺内压B.大气压+肺回缩压C.大气-非弹性阻力D.肺内所一肺间缩力E.大气压-弹性阻力6.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时间肺活量B.肺活量C.潮气量D.余气量E.功能余气量7.维持胸膜腔负的必要条件是A.吸气肌收缩B.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E.肺内压高于大气压8.肺活量等于A.补吸气量+潮气量B.潮气量+补呼气量C.补吸气量+补呼气量D.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E.补呼气量+余气量9.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A.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C.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E.以上都不是10.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A.0.84B.0.64C.0.94D.4.0E1.011.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A.血液中一定程度的缺氧B.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C.血液中一定浓度的H+D.血液中一定浓度的N2E.以上全错12.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C.肺牵张感受器D.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E脑桥中枢化学感受器第8章1.人唾液中的酶有A.淀粉酶和蛋白酶B.淀粉酶和脂肪酶C.淀粉酶和溶菌酶D.蛋白酶和溶菌酶E.脂肪酶和溶菌酶2.参与构成胃黏膜保护屏障的主要离子是A.ClB.HCO3~C.K+D.Na*E.H*3.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小肠液E.胆汁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密切相关的是A.胆盐B.胆色素C.卵磷脂D.胆固醇E.内因子5.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小肠液6.糖、蛋白和脂肪消化产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十二指肠和空肠B.空肠和回肠C.回肠D.大肠E.胃7.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是A.蠕动的基础.B.小肠各种运动的基础C.推进食糜D.混合食糜E.可保持小肠的形状8.大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分节运动B.紧张性收缩C.集团蠕动D.容受性舒张E.蠕动第9章1.成熟红细胞的能量主要来自血中的A.葡萄糖B.脂肪酸C.酮体D.乳酸E.氨基酸2.血糖主要指血液中的A.葡萄糖B.半乳糖C.6-磷酸葡萄糖D.果糖E.蔗糖3.正常人血糖的主要来源是A.肝糖原分解产生B.脂肪转变而成C.甘油经糖异生作用转变而来D.食物中糖消化吸收E.氨基酸异生转变而来4.长期饥饿后血被中哪种物质的含量增加A.葡萄糖B.血红素C.酮体D.乳酸E.氨基酸5.血脂是指血浆中的A.类脂B.脂类C.脂肪D.磷脂E.胆固醇6.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输形式是A.清蛋白B.糖脂C.脂蛋白D.球蛋白E.糖蛋白7.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脂蛋白是A.CMB.LDLC.VLDLD.HDLE.LDH8.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A.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B.必需氨基酸的种类C.必需氨基酸的数量D.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E.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9.ALT(GPT)活性最高的组织是A.心肌B.脑C.骨骼肌D.肾E.肝第10章1.有关生物氧化错误的是A.生物氧化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B.线粒体中的生物氧化伴有ATP 的生成C.氧化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D.三大营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E.与体外氧化结果相同,但释放的能量不同2.ATP 生成的主要方式A.氧化磷酸B.底物水平磷酸化C.糖的有氧氧化D.肌酸磷酸化E.糖的无氧氧化3.哪种物质是解偶联剂A.一氧化碳B.氰化物C.鱼藤酮D.二硝基苯酚E.硫化物4.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供体是A.葡萄糖B.脂肪C.蛋白质在PD.ATPE.乙酰COAX又XXE则寒5.正常情况下也要通过糖酵解供能的是A.脑B.肝C.肌肉D.成熟红细胞E.以上都不是6.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A.进食B.肌肉活动C.环境温度D.精神活动E.性别7.能量代谢相对稳定时的环境温度是A.20~ 30CB.30~ 40CC.5~ 10CD.10~ 15CE.15~20C第11章11章1.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速过压降低的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肾小囊内静水压降低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E.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升高2.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肾血流量D.滤过膜的面积E.滤过膜的通透性3.肾小球滤过分数是指A.肾小球滤过率和体表面积的比值B.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C.肾血浆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D.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E.肾血流量和体表面积的比值4.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重吸收的部位是A.近端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5.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A.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异B.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C.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增加D.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减少E.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6.下列关于HCO,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重吸收率约为67%B.以HCO,~的形式重吸收C.与小管分泌H相偶联D.滞后于CI的重吸收E.与Na*的重吸收无关7.给家兔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10ml 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E.肾血流量增多8.主要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内源性物质是A.醛固酮B.肾上腺素C.抗利尿激素D.血管紧张素IIE.糖皮质激素9.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对下列哪一过程的调节而实现A.肾小球的滤过量B.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C.髓袢降支对水的重吸收量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E.肾小管的分泌功能10.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A.磷酸盐和NaClB.KCI 和尿素C.尿素和葡萄糖D.NaCl和KCIE.尿素和NaCl第12章1.在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视网膜2.近视发生的原因A.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B.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C.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D.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E.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正常但眼球前后径过短3.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是A.视蛋白B.视黄醛C.视红色素D.视绿色素E.视紫红质4.听觉感受器位于A.前庭膜B.基底膜C.壶腹D.椭圆囊斑E.球囊第13章.13章1.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A.兴奋传到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C.Ca*进人突触前末梢D.前膜内轴浆黏度的高低E.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主要是A.K* 外流B.Ca*内流E.K* 内流C.Na* 内流D.Cl内流3.躯体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多巴胺C.去甲肾上腺素D.甘氨酸E.肾上腺素4.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D.多巴胺E 多数为去甲肾上腺素,少数为乙酰胆碱5.副交感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为A.a受体B.B受体C.B2受体D.N受体E.N,受体6.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A.a受体B.B受体C.B2受体D.M 受体E.N1受体7.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超极化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突触前膜去极化8.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B.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维持醒觉D.产生嗅觉E.维持睡眠9.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A.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B.通过丘脑特异投射而发挥作用的系统C.单突触接替的系统D.阻止巴比妥类药物发挥作用的系统E.与感觉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10.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损伤,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全身11.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A.屈肌反射B.对侧伸肌反射C.肌紧张反射D.腱反射E.翻正反射12.前庭小脑主要A.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关B.与调节肌紧张有关C.与调节随意运动有关D.与内脏运动有关E.与内脏感觉有关13.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D.颞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