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
(4)关于必然与偶然
在一个具体事物中,究竟哪些因素是必然的,哪些因素 是偶然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资本论》第1卷对原始资本通过赤裸裸的剥夺实现的必 然性分析,对商品所有者在市场上遇到购买者的偶然和 必然的分析等; 第2卷对资本家为不断增值而把资本不断投入到流通之中 的必然,与资本遇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资本运动过 程中断的分析,使马克思得出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与在 时间上的继起,是资本运动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第3卷对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必然与资本家得不 到应得部分的各种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的分析等。 总之,《资本论》较为全面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各基 本范畴,不仅以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做出了令人信服 的结论,而且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3)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中,同样运用了唯 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对小私有制进行剥夺的基础上的, 因而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称之为对小私有制 的“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一方面是 对广大劳动者的剥夺,另一方面是对相对弱小的资本家 的剥夺,最终形成的结果则是,它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物 质财富,创造了强大的技术力量,而且也创造了埋葬自 身的政治力量—工人阶级,从而使自身陷入到灭顶之灾。 最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灭的结果。马克思把 这一结果叫做“否定之否定”。 从上述叙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所采用的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
(2)关于时间与空间
《资本论》对时间与空间这一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运用, 也是多有体现的。例如,马克思批判古典学派之所以会 抱着“斯密教条”不放,把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看成 会全部转化为工人的消费资金,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 忽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两个不 同过程之间的时间界限,因而会得出与事实完全不同的 结论;又如,在第2卷中,马克思在分析单个资本的循环 与周转时,把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与时间上的继起,确 定为资本连续运动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在第3卷中,马 克思在建立他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时,在理论上 首先区分了不包括商业资本在内时,产业资本参与平均 利润率形成的过程,然后才探讨商业资本介入之后,平 均利润率形成的新情况,由此分析了这两种不同意义上 的平均利润率的差别。可以说,如果没有时间概念的引 入,区分这两者是十分困难的。
2、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运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 形态的分析,还广泛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 的三大基本规律。
(1)对矛盾规律或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这在《资本论》中几乎是到处可见的。无论是在 第1卷中,马克思对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 分析,对交换过程、对货币的产生、对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 系、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过程的分 析,还是在第2卷中,对资本循环与周转、对社 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或是在第3卷 中,对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分析,马克思 都大量地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从矛盾着的双方 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分析所要研究的对 象,得出了前人所没有得出的结论,把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这门科学真正 成为一门科学。
(2)对质变与量变规律的运用
质变与量变规律在《资本论》中的运用,是比对质量与 数量范畴的运用更为深入的一个领域。 一是在研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数量界限时,对小业 主与资本家之间的区别,采用黑格尔关于量的积累达到 一定点时,就会引起质变这一思想方法来进行; 二是在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时,马克思在确定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概念的过程中,对那些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的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所承认的价值 的现象,做出了认定。这一认定,就是运用了量的变化 会影响到质的规定这一规律所做出的。 三是在研究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不仅 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与相对量;而且还考察了名义 工资与实际工资,得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对立关 系。——这些同样得益于马克思对辩证法中质变与量变 规律的运用。
第三讲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授课对象:全院2009级研究生 主讲教师:郭镇方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讲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一、《资本论》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二、《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
一、《资本论》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 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针对当时德国知识界 把黑格尔当作“死狗”来打这一现象,公然宣称,自己 是这位辩证法大师的学生。同时强调,他在《资本论》 中,采用了同黑格尔完全不同的辩证方法。这一方法,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由此,也就涉及到与马 克思唯物辩证法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黑 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 (四)《资本论》对唯物辩证法的应用
(四)《资本论》对唯物辩证法的应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过唯物主义 改造的辩证法思想方法做了广泛的应用, 并在这应用过程中,对唯物辨证法做出了 进一步的发展。
1、马克思在《资本论》1——3卷的体系安排上,应用了辩 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观念,批判地采用了 黑格尔关于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圆圈式发展状态的思想
(3)关于质量与数量
质量与数量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两种基本规定。 马克思的运用表现在:对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研 究;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的研究;对剩 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与资本积累规律的研究;对 平均利润率下降与平均利润量增加以及生产价格 规律的研究等。 从上述例证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所进行的质量与数量 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定性分析 与定量分析这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几乎在《资 本论》1—3卷的所有场合,马克思都采用了这些 方法。正是这种情形,使《资本论》成为定性分 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典范。
2、《资本论》各卷内部的各篇、章甚至各 节、目的设计,也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首先在第1篇中,对商品 和货币进行分析,然后,在第2篇以后,才开始分析资本。 这明显体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分析过程。 在对资本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按照资本产生的条件 (第2篇)—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方式(第3—5篇)—工 人新创造的价值怎样分为归工人所有的工资(第6篇)和 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进一步转化 为资本(第7篇)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的。这样的安排 同样体现了前面所叙述的螺旋式分析进程。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许多章节内,也同样 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例如在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中, 马克思在第一、二两节中,就是这样安排的。用马克思 自己的话说,他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的辩证法”。
(一)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在批判地继 承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论 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分别代表了他们各自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 虽然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不妨 碍”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 一般运动形式”。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 革命的改造,并同时把这一方法建立在经过对费尔巴哈 唯物论进行改造而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这样, 就既克服了黑格尔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从而 使辩证法成为一种“倒立着的”方法论的不足;又克服 了费尔巴哈把唯物论建立在机械论基础上,从而使唯物 论成为一种机械唯物论的弊端。从而同黑格尔和费尔巴 哈在根本上划清了界限。 因此可以说,《资本论》所采用的方法论,是在扬弃了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将二者结 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说,不仅和黑 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资本 论》第1卷第2版跋第24页。 第一,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唯物论作为基础的,而黑格尔 辩证法则建立在客观唯心论基础上。 第二,马克思的辩证法把事物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事物内 部的矛盾运动,而黑格尔辩证法却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 外力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曾经指出,他的辩证法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最大区 别,就在于辩证法基础的不同。我们从上述两点差别上 不难看出这一点。除此之外,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 其他范畴大多赞成并予以继承。在《资本论》中做了广 泛的应用。
(二)科学抽象法的提出及其概念源自马克思写道:“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 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由此也 就产生了经济理论界在一百多年来所提出并一再探讨的 一个重要问题,即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科学抽 象法的运用问题。 对科学抽象法的论述,马克思早在1859年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曾详尽论述过。根据马克思的论 述,我们可以把科学抽象法定义为: 科学抽象法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时,运用思维的抽象能 力,对研究对象采用从“表象中的具体”出发,经过层 层抽象的分析过程,不断地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表层 本质进入到更深层本质、最后达到最深层本质;然后再 从这最抽象的本质出发,逐步地按层次复归到不同层次 上的具体,最后到达“思维中重建的具体”的过程。
(1)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首先抓住并详尽分 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这一核心; (2)在第2卷中,马克思在已经完成了的分析基础上, 对包括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主义流通过程 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3)在第3卷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整体进 行了分析,从较为复杂的规定上升到最为复杂的规定。 上述过程表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1—3卷结构的安排 上,是按照黑格尔关于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自身, 又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这一思想方法来设计的。
二、《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
(一)《资本论》的具体方法 (二)科学抽象法的提出及其概念 (三)科学抽象法的构成层次 (四)“具体→抽象”阶段的含义及马克思对它的运用 (五)“抽象→具体”的含义及马克思对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