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重点说明了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时浅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现实意义《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巨著,这不仅仅在于它正确了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更在于它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方法通过在经济学领域中具体运用,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方法的结合,也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创立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
此外,“《资本论》的原理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当然不是说它们是机械地亦步亦趋。
但两者确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不懂得《资本论》的方法论, 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
[1]总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因此,我们在学习《资本论》的具体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和领会它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政治动因,可以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简而言之,《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圣经”。
既然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那么他写作《资本论》所运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必然是科学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离开或者偏离这一点,《资本论》就不能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不是写给无产阶级的“圣经”,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所谓科学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论和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观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谓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方法论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根本方法。
《资本论》的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以及由其它一系列功能各异、相互联系的具体研究方法构成的宏大的方法论体系。
对于一些具体研究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二版跋等著述中有明确阐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阐述了他观察和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根本观点即唯物史观,并对其做了经典性的表述。
对于这个观点,马克思说:“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观察社会历史得出的观点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现存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必然会发生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同时,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此外,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1]马克思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才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并最终形成了《资本论》这样一部具有高度历史性、实践批判性和严密科学性的经济哲学巨著。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又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正如列宁所说的:“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明确阐述了他研究经济学所运用的在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即唯物辩证法。
它是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方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建立的。
马克思对他所运用的这种辩证方法作了经典的阐述即“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正是因为唯物辩证法的这种特征,才使得《资本论》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才能最终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论证充分体现了这三个基本规律,其中矛盾的分析方法即对立统一规律最为突出。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它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始终围绕“揭示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动中自始至终存在的矛盾”这个主题来展开逻辑的批判和论证。
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商品开始,揭示出商品的内在矛盾即“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一系列矛盾;然后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过程中, 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是如何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接着从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进一步揭示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又如何转化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最后从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揭示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生产社会化与私人资本占有的矛盾。
马克思就是通过对这些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二、《资本论》的具体研究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阐述了它研究经济学所用的两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具体研究方法:科学的抽象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1.科学抽象法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为什么要有科学抽象法,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所谓抽象力“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是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和数量的逻辑进行分析的能力”,只有运用抽象力才能把隐藏在经济表象背后的规律揭示出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完整的阐述了他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抽象法的思想,这种方法包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两个过程。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属于研究方法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属于叙述方法范畴。
所谓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马克思所说的:“就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 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
简言之,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从一个具体事物中单独分解出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规定。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抽象,就它抽象的思维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却是客观的;因此,科学抽象“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在《资本论》中,科学抽象法贯穿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全过程。
例如马克思在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时,是从个别的资本流通过程进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为了掌握社会总资的再生产和流通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先把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形式抽象出来单独考察,以便把与分析过程无关甚至起掩盖作用的一切障碍即在直接生产者之外的地主、借贷资本家、商人等等因素全部抽象掉。
所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对“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进行科学抽象达到“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之后,然后再把这个通过抽象力把握到具体当作逻辑思维上的具体再现出来。
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换言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指在进行理论阐述时候,由最抽象的经济关系开始逐步进入到具体现实的经济关系,最后把逻辑思维上的具体呈现在人们面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经济范畴相互关系之间的逻辑推演,建构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的过程。
但是,这时的具体与抽象前现实的具体不同,它是体现复杂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的具体;它虽然来源于现实的具体,并反映现实的具体,但是它不是现实具体的本身,它的反应也不是“照镜子”,而是能动的反映,它不必处处跟随现实的具体,它遵循的是理论体系的逻辑需要。
也即马克思所说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所谓形式上的不同是指“研究必须对占有材料作抽象分析,实际探寻其中的联系;而叙述是实际探讨以后的事,是对研究过程的科学表达,在形式上,它不必反映研究的全部细节过程。
”[2]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先由资本主义社会最一般、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即商品开始逐步进入到隐藏在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然后全面呈现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范畴以及这些经济范畴的相互关系,最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就完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也即是说逻辑的发展应当跟随着现实的发展。
要理解好这个方法,必须理解好它所指的历史。
所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中的历史不是指现实的具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它所指的历史是指通过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历史的规律即历史的客观逻辑,同时它的直接来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不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此外,这个历史不是纯粹的历史而是经过修正的历史,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资本论》的逻辑进程就得处处跟随着现实的具体的历史,就会注意到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这样逻辑进程就会经常受到影响,而这种做法既无谓,也不可能做到,正如列宁所说:“即使有七十个马克思也不能够把握住所有错综的变化的总和,更不可能像高屋建瓴那样把握住认识的对象。
”对于如何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马克思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