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知识
滩浅海地区是指海边沿岸带从一定水深向陆上延伸到一定距 离的区域,包括浅海、潮间带、滩涂以及与之相接的陆地(水网、 沙漠或山地等),地表条件复杂多变。
滩浅海与海水相关、与海岸相连,既有陆上特点,又具备海上特 点。
地表:复杂,如海底基质、起伏变化等 海水:变化,如含盐度,水深,水动力(潮汐、风暴潮、风浪) 队伍庞大、成本高、风险大(点多面广)、效率低、装备多、组 织难、方法杂、资潮?
2006年9月1日黄骅港潮位曲线
400 370 340 310 280 250 220 190 160 13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间(小时)
潮位CM
② Low Frequency Noise
滩浅海地震采集技术与作业装备
滩浅海地区
地震采集基础知识
(Transitional Zone)
海底电缆
地震采集基础知识
(Ocean Bottom Cable)
轻型OBC地震采集技术
滩浅海地震勘探 前沿技术&发展方向
滩浅海地震采集技术与作业装备
滩浅海地区 地震采集基础知识
(Transitional Zone)
海上应急演练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作业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1)地震记录 系统
428XL主机+408ULS外设
(2)气枪震源系统
海豹六号震源船及气枪震源系统参数
船长
47.9m
船宽
8.8m
型深
3.7m
设计吃水
2.2m
结构吃水 2.0m
最大航速
10节
总吨
499t
净吨
149t
入级
海洋潮汐
是由天体引潮力所引起。最显著的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由于月球、 太阳和地球3者的相对位置有规律地不断变化,引潮力时强时弱,故潮 汐变化有大有小,而且有规律地变化。通常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或十六 出现大潮,初八或初九和下弦廿二或廿三出现小潮。
潮汐在世界各地区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即全日潮型(指每24小时50分钟 发生一次涨潮,一次落潮)、半日潮型(指每12小时25分钟发生一次涨 潮,一次落潮)和混合潮型(指介于以上两种潮汐类型之间的一种,一 般可分为不规则半日混合潮和不规则全日混合潮两种)。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主要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海上地震勘探按施工设备划分:
海底电缆式勘探(OBC) 海上拖缆式勘探(streamer) 海底节点式勘探(OBN)
(一)滩浅海地震采集技术与装备 (二)深海拖缆地震采集技术与装备 (三)海底节点地震采集技术与装备
滨海带:
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动到的上地界(最高 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滨海带是海陆互交地带, 范围在低潮线与高潮线之间。滨海带进一步可分 为上朝带(后滨)、潮间带(前滨)和潮下带 (外滨带)。
潮 流 是指潮汐引起的海水的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如果由外海大洋向 岸边、海湾等流进的潮流叫“涨潮流”,反之叫“落潮流”。 潮流有两种类型:旋转流和往复流。旋转流是近海和大洋潮流 的一种普遍形式,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海底地形的影响, 其流向随时变化;往复流一般只发生在近岸河口区或狭窄海湾 及海峡处,其流向因受地形限制而不能旋转,主要呈一来一往 的形式。
项目
观测系统类型
面元大小
覆盖次数
接收道数 纵向排列方式
道距 炮点距 接收线距 最大非纵距 最大炮检距 排列片宽度 纵横比 束间滚动距
设计方案 8L4S176R (正交) 25m×25m
176次 4横×44纵
1408 道
4375-25-50-25-4375
50m 纵100m/横50m
200m 775m 4443m 1400m 0.18 200m
平均噪音值97.6µV
理论点位坐标与一次定位坐标对比
点偏大小
道数
百分比
ΔS≤1米
829
72.47%
1米<ΔS≤3米 302
26.40%
3米<ΔS≤5米
11
0.96%
5米<ΔS≤5.3米 2
0.17%
点位误差统计:一次定位与二次定位坐标对比
点偏大小
道数
百分比
ΔS≤3米
175
15.30%
3米<ΔS≤5米
CCS国际级
建造时间
2010.4.25
总功率
746KW
内燃机数量 2
推进器种类 螺旋桨
推进器数量 2
最低配员 11人
续航力
20天
空压机
LMF31/138-207D 空压机数量 1
气枪类型 G-GUN
气枪数量
23
阵列总容积 3020in³等
最小激发间隔 8s
(3)主要质量控制设备
声速仪
现场处理系统
阿尔帕雷达
海洋潮汐的研究,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对船只的航行、海上作业 、港口码头的兴建、海岸带的水产养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潮 差 从低潮到高潮的潮位差,称涨潮潮位差;从高潮到低潮的潮 位差,称落潮潮位差。涨潮潮位差和落潮潮位差两者的平均 值便是这个潮汐循环的潮差。潮差的大小因引潮力的大小, 并受海岸与海底地形的影响而不同。
2006年9月1日黄骅港潮位曲线
400 370 340 310 280 250 220 190 160 13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间(小时)
潮位CM
如何界定TZ范围?
① TZ(滩海、滩涂)? ----以水深界定
指标
道数 占%
<60µV 515 45.0 <60µV 129 11.3
60-100µV 558 48.8 60-100µV 518 45.3
100-200µV 67 5.9 100-200µV 472 41.3
200-300µV 19 1.7
>200µV
4
0.3 >300µV
6
0.5
平均噪音值63.7µV
声纳定位系统
设计及QC系统
AIS船舶识别系统
(4)主要运载船舶
母船
仪器船
放缆船
供给船
橡皮艇
护缆船
母船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作业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① 工区踏勘和海况调查
重点对工区水深、潮汐、施工季度(天气)、海流、海浪、海 底地形地貌、海底基质、海水养殖、港口码头、航道、过往 船只、海洋捕捞、渔政、港监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潮时 时分
0250 0920 1452 2034
潮高 (cm)
128 360 217 371
2006年9月1黄骅港高低潮潮位时刻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潮位(cm) 222 173 140 128 142 182 239 297 330 358 355 328 287 248 223 217 227 254 339 367 369 346 306
潮汐预报
包括天文潮预报和气象潮预报。天文潮预报是根据日、月 的运动规律,用潮汐调和常数计算,并加以海平面等因素 ,推算得出潮位的逐时逐日变化过程、高潮时和低潮时。 潮汐表上刊载的就是计算结果。气象潮预报是根据气象和 气候资料,对天文潮推算结果加以修正后,来预报一定时 期内对潮汐可能带来的影响。
① 动态的作业环境 水陆交互变化; 海水动力作用; 水深(潮差)变化; 动态施工作业; 施工方法的变化; 作业装备的调整。
盖
.4m
洲
3m
滩
4m
1m .6m
2m 3m
4m
5m
6m 7m
② 施工点位准确性
在TZ施工作业,其采集站、检波器、海缆、各种定位浮漂等无时无刻不受到 海水动力作用的影响而产生漂移。以海底沙粒为例,在平缓倾斜的海底浅水 斜坡上,当一组波浪均匀地向岸边推进时,波浪带动沙粒向上(朝岸一边)运 动、前进一段距离。在海水退回时,底流带动沙粒退回一段距离。沙粒在水 动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上呈往返运动,当水动力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时,沙粒 朝波浪方向移动;当水深加大或地形坡度大的地段,重力作用较波浪水动力 作用大,沙粒背朝波浪传播方向运动。
2m水深线界定? 5m水深界定? 10m水深线界定? ----以水陆交互变化界定 潮间带 枯潮线 2m水深线 气枪不能作业 ② 浅海(极浅海)? 大陆架或200m水深以内 气枪能够作业? 5m以内? 10m以内? 40m以内? ③ 地表条件、地物特征 海水养殖、盐田、卤池、港口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作业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潮下带(外滨带) 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亦即 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坡。此区域水浅、波浪作用频繁。
TZ: Transitional Zone 过渡的(变迁的、转换的)狭长地带,强调的是地形条件。
滩 (陆)
海(水)
滩 (陆)
海(水)
水陆交互:水陆过渡带,水陆交互带,水陆两栖带,滩(涂)海地区; 其 它:盐田卤池区,海水养殖区,沼泽区,港口区等; 水深变化:潮上带(后滨带),潮间带(前滨带),潮下带(外滨带),极 浅海,浅海;0m、5m、10m、20m、50m、200m 水深线…… 潮 汐:潮汐变化规律,沽潮线,潮差,高潮、低潮、平潮等等; 海水动力作用:涨落潮,潮流,风浪,浪(涌) 。
浅海带 (水深500m以内?):
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即大陆架。其平 均宽度75公里。深度从数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平 均130米左右。由于浅海带始终处于海水面以下, 水动力条件较弱。波浪影响地区主要是大陆架上 部。潮流和洋流可影响整个大陆架,但流速较低, 主要起搬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