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设计之1《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
一、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
《火烧云》重点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形态的变化。
教学时,教师可先从整体入手,设计这样的问题:1.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作者这种感受的?然后让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看挂图思考。
之后让学生谈谈(先同桌谈,后指名谈)听完老师范读后对火烧云的感受。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课文的重点部分,初步领略到火烧云变化奇妙的景象美。
二、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过描写哪此景物来表现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感受。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的色彩美。
①指导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挂图体会“极多”和四个“一会儿”都是讲颜色多、文化快的。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②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重点句,边看插图,边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火烧云色彩变化美。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
指导学生品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读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挂图领会“一会儿”、“忽然又”、“接着又”等词语的用法,明白这都是讲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的。
然后品读第四自然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在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是写火烧云变化快、开头多,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
接头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他们想想哪些词句表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
最后让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
4.归纳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使学生明白这既是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美,又是表达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训练说写,落实重点,创造美。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色的热爱。
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品赏,充分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之美。
通过落实说、写训练,使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1.先引导学生读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着说。
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美的认识更加深刻。
2.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把曾看见过的美丽景色写下来,然后同桌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样美,这样逼真,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呢?通过说使学生懂得只有像本文作者那样,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
《火烧云》教学设计郑小郑春燕教学要求: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
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
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变化极多(3-6)下去了(7)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第一段第2节)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②“烧”的意思和作用?(“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2)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二)大组交流: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
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可是——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
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
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2.背诵4-7节3.完成练习册。
板书: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形状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霞光映照下人及动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惊喜的语气。
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课文描写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及变化情况。
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想想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其它颜色和形状。
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火烧云的多姿多彩、变化迅速的特点,扩展学生思维。
朗读时才能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这一特点。
最后应注意学生读出对火烧云景色的留恋之情。
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运用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如火烧云的静态和动态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火烧云的特点(颜色多、变化快),进而启发学生仿写。
火烧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9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
3、边读边想像火烧云变化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
从4—7自然段中选择两段背诵下来。
5、体会火烧云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像,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火烧云》一课。
1、火烧云是什么意思?用朝霞、晚霞、彩霞进行引导。
也可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一说。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 )3、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4、师出示图片课件。
(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5、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板书:出现——变化——消失二、教学新知(一)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课件文字指名回答,想象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