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第24卷第4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J ul.2008Vol.24No.4收稿日期:2007-12-10基金项目:西安文理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Y 200420作者简介:杨爱花(1965-,女,山东单县人,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
浅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惑及消解对策杨爱花(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65摘要: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却出现了多种心理困惑,由此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形成原因和消解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提高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惑;消解对策中图分类号:G 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804-0126-03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同时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
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因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自2001年到2006年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共470人,其中因人际关系紧张来咨询的有252人,占53.6%,排在第一位;在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咨询总人数为75人,咨询人际关系问题的30人次,占总咨询人数的40%,其比例仍高居第一。
此外,对2006级1840名新生进行的一项心理测试显示,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自卑,对他人求全责备等人际关系明显感到不适的同学达到21.74%。
在人际关系敏感方面,理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
在对陕西师大200名大二学生、西北大学100名大一学生进行的“SCL —90”问卷调查中,统计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不适的达35%。
通过试卷分析、调查、咨询等途径了解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以下心理困惑(一认知困惑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
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
对于大学生来说,认知困惑有如下表现:1.渴求交往与自我意识的矛盾。
大学生我意识迅速增强,既有对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又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但受社会阅历、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同时加上心理上的不成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带有理想色彩。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
2.交往意识的理想化与现实多面性的矛盾。
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重思想、重感情、重心有灵犀,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并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深感失望,不愿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冷酷、背信弃义等等。
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易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二情感困惑大学生情感丰富而外露,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满足・621・爱与被爱的需求。
但是大学生情感不稳定,在与人交往中时而表现为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甚至还常常出现嫉妒、自卑、自负、害羞、孤僻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等情绪特征。
如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感到不安,因而社交圈子很狭小。
有的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傲气轻狂、自夸自大,只关心个人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
也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有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等表现。
(三能力困惑根据社会各类招聘的条件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交往意识,但在交往能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根据笔者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97%左右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个别人认为一般;36%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21%的学生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28%的学生在异性面前面红耳赤、语无伦次。
31%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家讲话的经历;23%的学生不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由此可见,大学生尽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却出现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融合能力的欠缺。
(四人格困惑通过调查和与前来咨询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部分大学生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发生了异化。
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悲观,甚至有作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没有自责之心。
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产生疑惑,无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清自己,不能在交往中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不能主动积极地与人交往。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教养方式。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陕西师大的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初中毕业的父母占62%,65%的学生为多子女家庭,父母的精力多在务农和照顾子女生活上;而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致使学生只顾读书考学,轻视了交往能力的培养。
2.家庭贫困。
据调查,西安几所高校家境富裕的学生一年开销在2万至3万元左右,而家庭贫困的学生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无法保障,贫富差距对贫困生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导致他们产生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心理特点,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3.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心理困惑的原因之一,如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4-2-1型的家庭,子女都有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他们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生活习惯等与自己不一致,或自认为他人有对自己的不尊重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二学校教育应试教育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曾针对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展开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5%的被调查者认为,引起大学生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1]的确,现在许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小学要上市重点,中学要上省重点,大学要上国家重点。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其结果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有些大学生是大学级智商、小学级情商,这些都直接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处于不利的局面,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
在以往的基础教育中,通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截至目前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因而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
还有一些管理上的疏忽,也给大学生人际关系造成了困扰,现在不少大学采取多校区办学模式,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在不同的校区,给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障碍,尤其是大一学生,他们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一无所知,很需要和高年级同学沟通并取得帮助。
(三社会因素首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笔者对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63%的同学认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
5415%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此外,37%的学生认为,光怪陆离的网络虚拟世界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实际生活。
还有4215%的同学认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强者,歧视弱者。
其次,网络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交往上的限制,也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
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只是在网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却遇到交际困难,陷入心理孤独的境地。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封闭和交际能力的下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也日趋成熟,但还存在着许多心理矛盾,如自制与外界诱惑的矛盾;自尊自重与享乐拜金的矛盾;真诚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背叛、被抛弃所带来的痛苦;既要在大学获得充分的知识,又要应对社会要求的・721・各种资格证的考试等等,忽视了与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
三、消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困惑的对策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消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认识,掌握交往技巧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正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课外生活中渗透对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大开设《大学生人际关系学》《大学生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的力度,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二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良好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因此,在学生管理与服务中,要注重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多组织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文体活动,如开展各种讲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讲评的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小群体,发挥非正式小群体的积极作用。
任课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利用课堂提问、课后答疑、课外辅导等方式,给不善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表现与锻炼的机会。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性格或观念不同的人,不要因为出身、相貌、经历等原因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技巧和应遵循的原则,做到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